降真香,最早是载于唐代.李洵的《海药本草》。李珣是波斯人的后裔,出自著名的香药家族。李珣是波斯人的后裔,出自著名的香药家族。李珣精通医学,所著《海药本草》六卷中收录了不少从外国传入广州的香药,如降真香、沉香、琥珀、郁金、阿魏、丁香、龙脑香等。
唐朝,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打开,大量穆斯林商客和士兵居留中国,被称为“番客”。他们,在本地繁衍生息经商从事香料贸易的同时,把伊斯兰教也传入了中国。在伊斯兰教向世界各地传播中,香料贸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欧洲人与亚洲交易的香料,主要是降真香、檀香、沉香、龙涎香、乳香等,原产自地中海、欧洲、中亚、南亚等地区的香料物种:降真香、沉香等被引进中国。伴随着大批穆斯林商人的到来,吉钩藤被传播到八闽大地,并被根植到当地。
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而泉州作为当时海上贸易的起点和重要港口,从泉州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瓷器和丝绸、茶叶等,而进口大宗商品则以香料为主。进口的香料种类繁多,有沉香、麝香、生香、速暂香、降真香、檀香、安息香等。五代宋时期,福建海外贸易兴盛,“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福建是“香料之路”的主要贸易点,“香出大食国……大食以舟载易他货于三佛齐。故香常聚于三佛齐。三佛齐每岁以大舶至广与泉”。---(陈氏香谱)。随着穆斯林商人梯航而来,降真香、沉香这些新奇的物种才得以舶船泛海而来,香飘万里,沁入闽地数百年,繁衍成八闽文化之树的一枝奇葩并在福建生根发芽。福建当地根植所产的吉钩藤香就是“土降真香”(福州府志(明·万历))。藤本木质降真香,宋代叫吉钩藤亦名乌理藤、美龙藤,色紫,道家呼其根为降真香,或以为简。--《福州府志(清.乾隆)》
永春篾香是唐宋移居福建省泉州市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发展起来的。它历史悠久,驰名闽南和东南亚各地,成为永春县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永春蒲氏家族所制香名繁多,有降真香、沉香、檀香、兰花香、奇楠香、时香等。从形态分主要有线香、蔑香、袋乔三种。线香即香料加粘合剂拌匀后,做成直条或圆形的香料。蔑香是以细小的竹蔑为骨,香料研成粉末后,处粘合剂涂上蔑骨.然后,粘上香料粉做成的。香料一般涂在蔑骨的三分之二段,另外没涂粘的三分之一,再彩上或紫或绿或红等前颜色。篾香普通为一尺长,也有一尺六、二尺长的,最大的长达三尺。袋香则以布或绸缎做成各式袋子,再装入香料。此外,还有香珠,香钟,香蛇、香炉等其他品种。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永春蒲氏人家还到永春县五里街开设“蒲庆兰”香室,专门成批制作篾香,销往港澳地区及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如今,永春五里衔“蒲庆兰香室”仍保存香壶,碾槽等数代祖传的制作香料的器具。
明代.刘广泰的《本草品汇精要》载:“生南海山及大秦国。仅按此有两种,枝叶未详。处于番中者紫色坚实而香为上,出于广南者淡紫不坚而少香为次。”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随着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而罗马正位于贸易路线上的终点,当时的中国把它命名为“大秦”。古罗马帝国主要的宗教信仰是天主教和奥林匹亚教。
《南岳笔记》:有曰鸡骨香,枝条似鸡距,故名。一曰鸡香,一曰鸡藤香,一曰鸡骨香。降香一曰降真香,杂诸香焚之,其烟直上,辄有白鹤下降。有马眼香,其藤大如臂,岁久心朽皮坚甚香,周遭有小眼如雕刻香筒状,粤人多以供神,谓之比降。降之真者,从海舶而来,曰番降。年,泉州湾出土南宋沉船,船中出土的货物主要是香料木,包括降真香、沉香、檀香等,湿重达公斤。其次是大量的胡椒。此外,还有香料、药物;如龙涎香、乳香、槟榔、朱砂、水银等,也有少数珊瑚珠和玻璃珠等。船内出土有系绳的木签、牌96件,上写“张水记”、“朱库国记”、“南家记号”、“哑哩”、“昶郡”、“河郡”等,它们应是寄运货物的签牌或船员私人货物的记号和地名。从这些南洋香料可以推断出,这是一艘从南洋诸国返航的货船。据专家考证,这艘南宋沉船出土的降真香是印度黄檀的芯材。赵汝适的《诸蕃志》载:“降香出三佛齐、婆、蓬丰,广东西诸郡亦有之,气劲而远,能辟邪气。“泉人岁除,家无贫富,皆爇之如燔柴然,其直甚廉。”当时木本降真香的价格非常低廉,因其有辟恶除邪之功,泉州人岁夜及除夕之时,家无贫富均大量烧之。元.周达观《真腊记》云:降香生丛林中,番人颇费砍斫之功,乃树心也。
室利佛逝,古国名,梵文名Srivijaya,意为光荣胜利。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东南部兴起的信奉大乘佛教的海上强国。年开始,中国文献改称“室利佛逝”为“三佛齐”。三佛齐发源于现代苏门答腊岛上的巨港(马来文:Palembang)附近,是公元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代替干陀利国的古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当时的缅甸等。因控制马六甲海峡,所以成为中国由海路前往印度必经之地,许多取经的僧侣都在此停留。印度的佛学大师夏基阿基尔蒂曾在此讲学;年中国唐代高僧义净取海道前往印度学习佛法,曾在此学习梵语和佛教理论,从印度取经回来后,继续留此从事翻译和著述多年。
当时的三佛齐国,是东南亚传播大乘佛教的中心;东南亚的地区经济力量雄厚的强国;也马来群岛的香料贸易中心。公元年(宋理宗宝庆元年),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所著《诸蕃志》中有专条详细叙述三佛齐国向中国朝贡香料的情况。当时三佛齐王国势强盛,有十五个属国,其中包括蓝无里(南巫里)和如今的缅甸。据记载:南巫里,其地自苏门答刺西,风一日夜可至,洪武初贡降真香。古代的南巫里是三佛齐属国,就是如今的班达亚齐。
降真香是通真达灵的信物,祀天帝之灵香,一直被道家所推崇。释家与降真香的渊源从目前的资料看,可追溯到大唐。
《杜阳编》:“同昌公主薨,主哀痛,常令赐紫尼及女道冠焚升霄灵之香,击归天紫金之磬,以导灵升。”
韦渠牟,唐朝诗人。六代祖范,魏西阳太守,后周封郿城公。渠牟少慧悟,涉览经史。初为道士,后为僧。其《步虚词十九首》诗曰:“静发降灵香,思神意智长”。降灵香,又叫升霄灵香。“唐赐紫尼,焚之升遐”,唐时赐给紫尼的香,一燃香烟就会升很高。据《香谱》考证,降灵香就是降真香。
相传一千多年前,少林达摩祖师为传真经,从印度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最后落迹于少林。有感众生之苦,达摩祖师面壁禅坐九年,修悟普渡众生之佛法。同时亦因久坐修禅,常感筋骨僵硬,气血不通,脏腑不和。故而修练养生功法“易筋经”。用于活动筋骨,畅通气血,保健养生!达摩老祖得以领会养生之意后。将道教“易筋经”改编并留于少林,故曰:《少林易筋经》,流传至今。
《易筋经》是创于道,传于佛。是佛道两家推崇备至的养生功法。有道是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易筋经”。《易筋经》是少林武功和养生功法的鼻祖!《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通过修炼丹田真气打通全身经络的内功方法。“易”是改变的意思,“筋”指肌肉筋骨。修练《易筋经》通过“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使五脏六腑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达到洗髓易筋的效果,从而实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目的。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人体的内脏功能,推迟衰老。
香是发香物,具有药性的香谓之“香药”,香药同源而分脉。降真香,色紫红具理血化瘀、通经脉、芳香化浊,避一切邪恶气之功。
《易筋经.内壮论上卷.木杵木槌说》云:“木杵木槌说:木杵木槌皆用坚木为之,降真香为最佳,文楠、紫檀次之,花梨、白檀、铁梨又次之。杵长六寸,中径五分,头圆尾尖,即为合式。槌长一尺,围圆四寸,把细顶粗,其粗之中处略高少许。其高处着肉,而两头尚有空,是为合式。”木杵、木槌均为练功及按摩手法治疗所用,用于自我主动,或他人被动击打身体的某些部分,以达到强筋健骨、通筋活络、祛病健身的目的。盖今之推拿桑棒之法源于此乎?
《少林武功铜人薄》相传为达摩祖师所亲传,只要是将身体各部位的器官用铜人代表配合血行的时辰,八卦及春夏秋冬四季来用药,故有“铜人簿”之称。降真香、金不换、桃仁、红花、无名翼、自然铜、川杜仲、银川柴胡、当归、地鳖虫、广木香、石菖蒲、天花、山甲、大黄、甘草、细辛、小皂、辰砂、乳香、没药、冰片、重伤加,麝香、牛黄。风湿去自然铜加鸡血藤、海风藤。方义:本方以降真香、广木香、石菖蒲、乳香、没药、麝香共为行气止痛消肿之君,桃仁、红花、无名翼为活血药之臣;佐以地鳖虫、山甲、小皂化瘀,金不换强效止痛,与细辛表浅止痛;冰片开窍,辰砂安神,大黄清热泻下为使;和当归补血,柴胡、杜仲、自然铜补肝益肾壮筋健骨。
纵观古今,历朝宫廷都是用香的大户,明朝更是过之前朝。宫中专设“司香”一职,负责宫廷祭祀、出行等用香事宜。明朝礼部尚书余继登所撰《皇明典故纪闻下.卷十三》载曰:天顺时,皇太后丧礼进香,有以他木伪为降真香货卖者,锦衣卫捕获以闻,命各追真香二十柱,完日罪之。明朝延续了前代使用降真香的习惯,在皇家祭祀、医药、宗教等方面使用降真香的数量是惊人的。据记载,仅太岳、太和山宫观所用的降真诸香,三年就需斤,甚至更多。明世忠初,宫廷就购买了降真香等十多万斤。嘉靖二十九年(年)六月辛酉,还要求购“大柱降真香六万斤,海添香一万斤”等香品,户部感觉采办困难,请求减量但皇上不允许,要求按原数购买,不得迟缓。”自明建国起,大多皇帝崇道,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崇道政策,将道教定为国教,以道、佛、儒三教的宗教功能和政治作用作为统治工具为上层建筑服务。道教,在明朝统治阶层的大力推崇下得到长足发展。明代的武当道教处于鼎盛时期,其道观规模宏大、朝山进香人员众多,当时武当山的经济经常得到国库拨付和统治者直接的钦送。据明代《武当山志》中所列圣旨看来:成化二十二年(年)九月初一日,成化皇帝钦送:黄线香、降真香、碎香、纯红蜡烛等把(炷、对、斤);幡、顶、帐、幔等79对(副)。弘治七年(年)八月初七日,弘治皇帝钦送:香炉、烛台、匙箸瓶、剪烛罐、海灯盏、净水盂、金钟、曲磐等供器9个(对、口);降真香、檀香、碎檀香、碎降真香、乳香、马牙香、细线香、蜡烛、蜡纸捻、发烛、灯草等根(炷、斤);幡30对。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所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则说:“降真香,乃祀天帝之灵香也。除此之外,沉速次之。信灵香可以达天帝之灵。所忌者,安息香、乳香、檀香,外夷所合成之香,天律有禁,切宜慎之。”《道法会元·太上混洞赤文女青天律》则云:“诸民间设醮不得烧檀香、安息香、乳香,但只以百和香,则上真降鉴,有力烧降真香足矣。违者,三代家亲责罪,己身受殃,法官道士减寿三年。”《萨祖铁罐施食祭炼科范》在讲述降真香的宗教意义时说道:“玉炉初热降真香,传声丹音奏上苍,法众一声仙梵举,群仙万里彩云祥,斋主今将香供养,拔度幽魂上天堂。”“香供养,金鼎放祥光,宝盖氤氲极乐界,祥云缭绕大罗天,呈瑞玉皇前;慈云布,飞下九重天,地府曹僚施法雨,冥都山下降灵烟,香散罪魂愆。”当时的武当山道教规定和禁忌如下:祀真武神“降真香只一炷,不易合和,恐有麝。”由此可见,降真香在诸多香药中首次被定为“国香”是有其深远的意义和功用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