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在读书目
《,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重返五四现场》,作者:叶曙明。
领读音频导读五月,由于一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这个五月,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叶曙明先生的《重返五四现场——,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本书用生动的历史实录,还原了五四时期人与事的生动场景,再现了那个新与旧交锋的大时代。
这是一本历史书,但我更想称之为一个“剧本”。随着一页页纸张翻过,历史的大幕缓缓拉起,一百年前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就是舞台,一位位思想大师和运动领袖轮番登场,史书上或浓墨重彩或一笔带过的历史场景鲜活灵动起来,带我们重返了那段风云际会、激情荡漾的岁月。
主要内容01一场未遂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要从年说起。这一年的春天,北京聚集着大批从各省上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他们已经考试完毕,等待放榜。4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举人们血脉贲张。各地举人的公呈像雪片似的飞到都察院,纷纷呼吁朝廷拒绝签约。其中最活跃的,当属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人起草了一份一万八千字的请愿书,联合在京的学子共同署名上书光绪皇帝,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这个事件被历史学家称为“自12世纪宋朝太学生发动的知识青年救亡运动以来,绝无仅有的第二次”,虽然后来频遭质疑,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象征着知识分子在近代社会的角色转变,开启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问政之风。
02改革的尝试当时的中国,在西洋的坚船利炮面前,各种沉疴宿疾、疑难杂症,一时俱发。“变”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推动下,“维新”成了19世纪中国的一出压轴大戏。年秋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打响了戊戌变法的头炮。年,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虽然在强大保守势力的围攻下,变法仅推行百日,便以人头落地、血流失败而告终,然而洪流一旦出闸,就难以回头了。变法运动并没有停止。读书人仕途无望,纷纷转投报界。朝廷开放报禁,民间言路大开。报业的繁荣,缔造了一大批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梁启超自豪地宣称,“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是为20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20世纪前二十年,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运动等一系列事件,在思想界和文化界,“开明专制”和“君主宪政”水火不容,“托古改制”和“托洋改制”相互对决,这边要打倒孔家店,那边要把孔儒升格为宗教,风腾波涌,中国进入了剧烈的升级换代时期。这个时候,康有为已过不惑之年,在乱世中成长起来的陈独秀、胡适、钱玄同一代知识分子,正如日方升,崭露头角,从上一代的手中接过“文化旗手”和“青年导师”的接力棒。
03爱国心的觉醒年欧战爆发之后,日本对德宣战,日英联军在山东发动对德军的总攻,中国再一次成为外国军队厮杀的战场。德国投降后,联军直入胶州,接管所有德产。中国政府虽一再抗议,均归于无效。没过几天,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被报纸揭发出来。人们奔走呼号,呼吁政府拒绝。年5月,在日本施压下,袁世凯正式承认“二十一条”。这是亡国灭种的先声,把中国的民族主义推向了高潮。
这时候,陈独秀回国了。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出版社,要办一份杂志。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面世了。这时,距离“公车上书”,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陈独秀为新一代的青年谱写的赞歌,充满了朝气与激情。“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发于新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这篇文章,恒被后世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篇之作。青年们,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04胡适和文学革命年元旦刚过,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宣告属于他们的时代来临了。“从前种种事,至年死;以后种种事,自年生。吾人首当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必迨民族更新,吾人之愿始偿。”
《青年杂志》的大旗已经竖起来了,急于招兵买马。汪孟邹推荐了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修哲学的胡适。其实早在年夏天,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筹办《科学》杂志时,胡适已是活跃分子。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论句读及文字符号》的文章,大赞中文采用标点符号。当时的他或许没有意识到,把蝌蚪一样的标点符号搬上中文,具有何等伟大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从白话文开始,白话文从标点符号开始,一股掀天盖地的文化新潮,已在酝酿之中。
年3月初,《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9月1日,《新青年》重新开锣,二卷一号在上海出版。
胡适虽迟迟未给《新青年》写稿,但他对中国文学的思考,却有了新的突破。他认为“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在陈独秀再次约稿时,他只用了半天时间,一挥而就,写成《文学改良刍议》,登在了年元旦的《新青年》二卷五号上。这篇刍议俨然成了向旧文化下的最后通牒,震动一时。《新青年》也一炮而红,从一本默默无闻的滞销杂志,变成了思想新潮者追捧的明星刊物。
05蔡元培入主北大年还发生了一件影响至巨的事情,就是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当时的北大是什么样的呢?用当年的北大学生许德珩的话说,“在此之前的北大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重的学府”。许多老朋友都劝从蔡元培不要到北大任职,经过慎重考虑,蔡元培抱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心,决定到北京大学履职,并进行改革。
他第一步,就是要改变学生,改掉他们读书为升官发财的旧观念。他向全体学生提出三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
蔡元培胸怀廓然,奉行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于守旧的陈汉章、黄侃,甚至主张清帝复辟的辜鸿铭、参与洪宪运动的刘师培,都因为他们学问可为人师,而和胡适、钱玄同、陈独秀共同容纳在一校。蔡元培任校长期间,北京大学聚集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北京渐渐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北京大学是一所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蔡元培把它作为一个小型公共社会来治理。设立评议会和教授会,负责评议学校和学科的大事。在他的倡导下,新闻研究会、哲学研究会、平民教育演讲团等等社会团体纷纷冒出,学生们指点江山、十分热闹,为校内“民间社会”添上了精彩的一笔,也把学生的精神和爱好引导到学术研究和正当文娱活动上来,更激发起了学生们研讨学问、关心时事、关心天下的热情。
蔡元培改造北大的意义,恒不限于北大,而是把整个北京的文化界、知识界,从辛亥革命后国事日非、不胜其弊的挫败感中重新激活起来。
06五四运动的预演年夏天,发生了中国留日学生集体回国事件。这是因为中国留学生反对中日军事协定,在举行示威活动时,遭受日本警察殴辱,三千多人辍学返国,组织救国团。5月20日晚,北大学生召开全体学生大会,留日归国的学生代表上台讲述他们的遭遇,大家义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罗家伦突然推开人群,跳到台上大呼“这个事情,徒然气愤也没有用处,我们如果有胆量,便明天结队到新华门围攻总统府”。大家轰然响应。
5月21日,北京学生二千余人,齐集新华门前,向政府请愿,要求废除协定。出发前,学生用刀子割破手指,写下“此条约取消之日,为我辈生还之时”的血书,以激励同学奋勇前进。
这是学生运动的第一次,也是学生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勾结而有所表示的第一次,这是五四运动的先声。有了这件事做引子,再加上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五四运动的产生,几乎是事有必至。
领读人金融稳定处
刘石涵
编辑:权丽
阅读悦心
书香央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