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悠然荡漾、远处岛影依稀、海面鸥鸟盘旋……6月25日,惠州海洋行采访团走进有着“东方夏威夷”之称的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感受滨海旅游的独特魅力。
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依山傍海分布着七山八湾十八景,素以“石奇美、水奇清、沙奇白”著称,是我市滨海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多年来,巽寮以秀美宜人的亚热带风光,吸引了国内外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三角洲岛风光迷人
印象旅游潮比夏日天气还要热顶着炎炎烈日,采访团一行沿县道线走进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只见挂着“A、B、S”牌照的车辆随处可见,不少旅游团在导游的带领下游玩参观,一些游客则在路上悠闲地或骑自行车、或散步,以致采访团中有人感叹道:“这里的旅游潮比天气还要热啊!”
巽寮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拥有27公里长的海岸线,11公里长的白色沙滩,60亩原生红树林,99个大大小小的洲岛,多种热带海洋鱼类……
巽寮丰富的滨海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特别是今年初惠州海湾大桥开通后,从广州、东莞、梅州、河源等地来巽寮的游客越来越多,“五一”期间22万人次涌入巽寮,导致当地一度出现交通堵塞,惠东旅游部门首次发布红色旅游预警。
来自广州的游客王先生告诉记者,早就听说巽寮很漂亮,老婆孩子经常嚷着要过来看看,但一直因距离原因未能成行。“惠州海湾大桥开通后,广州到巽寮车程缩短了半个小时,这么近也不来走走,无法交代啊。”王先生笑着说。
如今,巽寮湾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在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角洲岛上怪石嶙峋、千姿百态
配套建成和在建五星级酒店6家精彩刺激的汽车特技表演、大马戏、海岸大冒险、冲浪漂流、帆船体验,兼具妈祖文化与现代休闲娱乐功能的天后宫岭南民俗文化商业街……为了改变单一的旅游业态,巽寮不断完善旅游配套项目,滨海旅游的魅力指数正不断攀升。
“以前来巽寮游玩,无非是到海边观光、游泳以及乘船出海,一般都不过夜,当天来回。”接受采访时,来自市区的游客李先生已在巽寮住了两天。“现在这里晚上的节目也很丰富,有玩的,还有看的,不想走了。”
为把巽寮打造成国际级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从年起,市委、市政府引进北京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开发原则,合作开发建设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
目前,各类酒店、公寓、别墅、文化街、公园、餐馆等纷纷建成,其中建成和在建的五星级酒店达6家,巽寮基本形成集娱乐、休闲、商务、养生于一体的滨海旅游产业体系,旅游接待能力显著提升。
据当地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去年,该区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生产总值11.2亿元。
巽寮帆艇运动码头
登岛游人可登三角洲岛体验“仙岛”魅力“不游三角洲岛,没到巽寮湾。”要问巽寮99个岛中哪个岛最美,相信大部分巽寮人会首推中国第一个拥有私人合法产权的海岛———三角洲岛。
26日,从巽寮湾乘坐游船大约1个小时,采访团登上了三角洲岛。岛上分布有三个晶莹洁白的沙滩,海水清澈,绿树葱茏,楼阁若隐若现,形状各异的奇石天然成趣,栩栩如生,仿佛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目前,三角洲岛上已建成三角洲海岛俱乐部,岛上建有别墅、会员会所,会议中心、中西餐厅、海水浴场、沙滩浴场、潜水项目、沙滩足球、生态岛,是目前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各项设施最完善的旅游景点。
“过去,三角洲岛实行俱乐部会员制管理,许多好奇的游客上不了岛,只好租船绕岛观看,看看海岛的奇石。”据岛上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对外开放后,普通游客也能登岛游玩、度假休闲了。
渔船停靠在巽寮渔业村码头
出海不打鱼“逛海”更赚钱转产转业渔民从事休闲渔业吃上“旅游饭”6月26日上午,风平浪静,巽寮渔民苏国平用渔船载着一拨游客在海面观光。
“以前靠打鱼为生,一年才赚个两三万元,如今通过开渔船带游客出海观光,一年能挣个七八万元。”对于当地发展休闲渔业,苏国平有着直观的感受。
近年来,巽寮不少原本靠打鱼或种地为生的渔民和农民自觉转产转业,在滨海旅游业发展大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渔业村三分之二居民从事休闲渔业
“我是第一个开渔船接送游客出海的渔民。”因留着浓密的大胡子而被当地人称为“胡须佬”的李新石对巽寮休闲渔业的发展十分熟悉。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新石开着一艘快艇载着几位游客去海上兜了一圈,赚到了“第一桶金”。年左右,他开始带领其他村民用渔船接待游客出海,后来又有游客提出要吃渔家饭菜,于是就有了如今村里随处可见的渔家乐。
这些年,巽寮滨海旅游业迅猛发展,不少渔民转型投入到休闲渔业中,通过卖海鲜、经营海鲜餐厅、用渔船载游客出海体验等方式增加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李新石告诉记者,目前巽寮渔业村1多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从事休闲渔业,备受游客喜欢。
“大家都开始做旅游生意,但也存在市场混乱的状况,所以,村委会在年成立了‘休闲旅游合作社’。”李新石说,统一管理后,村里的休闲渔业走上了正轨,成为巽寮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农家乐提供吃住摘果一站式服务
“靠海吃海”的巽寮,不仅有渔家乐,还有农家乐。
今年48岁的巽寮东风村村民李新文年从部队退伍回乡打理家里的果园和鱼塘,后来投身旅游业,开了巽寮第一家农家乐,并利用自建的新房办起了家庭旅馆。
“游客来我这里,可吃饭、住宿,还可到果园摘荔枝,享受一站式服务。”李新文告诉记者,在刚过去的“五一”和端午节假期,他的饭店异常火爆,每天都接待近百桌客人。
三角洲岛上,“海狗”静卧
惠东渔歌传唱近千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丽的巽寮湾,在为你敞开胸怀;这里渔歌阵阵,荡呀荡春风……”不像山歌那样婉转悠长,没有戏曲的腔调,但优美动听的旋律,别具大海般的韵味和浓郁的南方滨海文化特色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惠东渔民融入骨髓血脉、传承近千年的渔歌。得益于有效的拯救和保护,年,惠东渔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反映渔民真实生活
据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惠东渔歌工作室主任陈志祥介绍,惠东渔歌是中国渔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音乐,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类,于南宋时期随惠东渔民的先祖从福建沿海一带传入,流行于惠东县沿海各地,当地人称它为“鲘船歌”或“城歌”。
据有关资料记载,惠东渔歌品种繁多,目前采集到的有29种,其中主要有“妹子调”、“哦哦香调”、“嗳嗳调”等。它与其他民歌有很大的区别,主要特征是它只限于渔民们在船上演唱,有独唱、齐唱、答歌等形式,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的韵味。
陈志祥介绍,在旧社会,渔民被称为“疍家仔”,“出海三分命,岸上低头行”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唯一的精神生活就是以歌解忧、以歌自乐。“他们除了在出海捕鱼时唱,还会在节庆、婚丧等场合唱。”他说。
“解放后,渔民翻了身,生活一天天地好起来。随着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惠东渔歌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陈志祥表示,曲调较之原始渔歌开朗、辽阔、豪放,歌词内容积极向上,体现渔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几经兴衰一度濒临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惠东渔歌走进北京,参加了全国的民间歌曲表演,一度闻名全国。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渔歌传唱者越来越少,全县渔歌手一度仅剩10多人。
为拯救惠东渔歌,从“成立惠东渔歌工作室”到挖掘、整理惠东渔歌资料,从制作音像制品到培养人才,省、市、县启动了惠东渔歌拯救保护工作,并于年推动惠东渔歌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要让惠东渔歌走向世界。”陈志祥说,为了更好地传承惠东渔歌,除了要把先人的原生态渔歌传承下来,还要在保证艺术质量和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稳步、谨慎地加工。“比如,可以运用流行音乐元素进行改编、创作和演绎,创作‘流行渔歌’,使其更容易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和年轻人的喜爱。”
“培养一批传承人对惠东渔歌的发展很重要。”陈志祥说,近年来,惠东渔区的中小学成立了渔歌业余学校,逐步培养年轻一代人才,许多学生都学会了唱惠东渔歌。
游客在三角洲岛上玩得很“嗨”
惠东渔歌舞蹈节目《春满渔港》剧照
陈志祥:缘在渔歌因惠东渔歌收获事业和爱情“渔家女呀歌声脆,渔家女呀多贤惠,健美容貌令人醉,翩翩起舞船上飞。”这是陈志祥写给妻子的惠东渔歌,字句间不仅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更充满了他对惠东渔歌深厚的感情。
渔歌为媒喜结良缘
陈志祥出生于惠东县稔山镇长排村,自小生活在海边,很早就学会了唱渔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次偶然机会,他与当地的一位渔家姑娘因渔歌相识相爱,并喜结良缘。
由于妻子娘家是渔民世家,岳母还是当地有名的渔歌歌手徐十四,在岳母的指导下,陈志祥渔歌的歌唱技巧不断进步,并在渔歌音乐创作上取得成就。
据了解,陈志祥的音乐作品有三十多首,历年来在省、市的音乐评选中获奖,他创作的《长相思》、《美丽的港湾》、《欢迎你到惠东来》等音乐作品还在广东省文艺作品评选中获奖;个人也多次荣获“广东省优秀音乐家”、“惠州市音乐家协会音乐成果奖”等荣誉。
退而不休为惠东渔歌传承奔波
现年72岁的陈志祥,本应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对惠东渔歌拥有一份难以言表的爱。退休后,陈志祥仍在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惠州市文艺创作室、惠东渔歌工作室等工作,为惠东渔歌的事业奔波劳碌,默默奉献,培养了不少新生力量,多次带领惠东的渔歌手参加全国、全省的渔歌比赛并获奖。
“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应为惠东渔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尽力去传承、挖掘和发展惠东渔歌,让惠东渔歌能够世代传唱,走向世界。”说这话时,陈志祥眼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神情。
陈志祥
统筹本报记者谢超平采写本报记者杨熠谢超平本版图片本报记者钟畅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