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又名痿痹、痿蹙、痿症、痿病、痿弱,是中医病名,此病涵盖较广,西医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原发性侧索硬化症、渐冻人、脊髓炎、脊髓膜炎、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癔病性瘫痪及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等都可以归为中医痿证范畴,是医学领域的疑难顽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严重危害病患的健康,影响患者家庭幸福。
痿证患者肢体筋脉弛缓、痿弱无力,因不能随意运动日久而肌肉萎缩。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为痿蹙。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蹙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痿证病因无外乎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多由温热毒邪或湿热浸淫,耗伤肺胃津液而成。内伤多为饮食或久病劳倦等因素,损及脏腑,导致脾胃虚弱、肝肾亏损。本病以虚为本,或虚实错杂。临床虽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瘀阻络脉等证型常见,但各种证型之间常相互关联。
痿证病变之本是肝肾亏虚,脾虚胃气弱,肺热伤津,五体失养(筋、脉、皮、肉、骨)为本,外感温热毒邪、虚生内扰灼精耗血乃为标。
脾胃为后天之本,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以致气血津液亏虚,无以濡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肌肉失养,关节不利,肌肉瘦削,而产生肢体痿弱不用。以上病机的重点在脾胃二经,乃为虚证。
脾胃虚弱,往往夹杂湿热内滞,或痰湿之邪。脾虚则湿热不化,流注于下,久则亦能损伤肝肾,导致筋骨失养。以上病机的重点在肝肾二脏,乃为后天不足影响先天之本之失养。
由于真脏亏损,两本皆虚,病多沉重深固,尚为难治之顽疾。
痿症虽在四经、五脏,其本主责于肝肾亏损,髓枯筋痿,素来“肾虚矣”。或因房色太过,乘醉入房,精损难复,或因劳役太过,罢极本伤,阴精亏损,导致肾中水亏火旺,筋脉失其营养,而产生痿证。其为先天本虚也。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脾胃为后天之本,素体“脾虚胃弱也”。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运行气血,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瘦消痿缩,而产生痿弱不用。
痿证具体病因繁杂,多由正气不足,感受湿热毒邪,或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津液不能输布以润脏腑,筋脉失养,致脓热伤津,肢体痿弱不用,形成痿证;或久居湿地、涉水冒寒,湿邪留而不去,郁久化热;或饮食不节,脾胃所伤,湿从内生,蕴湿积热,浸淫筋脉,使筋脉肌肉弛纵不收而生痿证;或久病体虚,或劳伤过度,精损难复,肝肾亏虚,精血亏损,筋脉失养,亦可发生痿证。痿证可表现为眼睑下垂,咀嚼无力,吞咽困难,手握无力,甚至呼吸困难,周身软弱无力等。
治疗时要结合标本虚实传变,扶正主要是调养脏腑,补益气血阴阳,祛邪重在清利湿热与温热毒邪。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兼顾运行气血,以通利经脉,濡养筋脉。就目前而言,治疗方法有西医疗法、中医疗法等,治疗此类难愈病中医疗法是较好的治疗方法。中医根据引起痿证的原因,将痿证分为肺热津伤型、湿热浸淫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亏损型、脉络瘀阻型。
中医通过辩证施治,切病对症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无论对何种病,中医采用四诊合参,对症选用中医治病最基本的单元――中药精心配伍组合成方剂,能够较大的发挥药效。也就是说不管是哪种病,药还是由那些基本药巧妙合理的组成,就像不管你是多高端的高楼建筑,都是由基本的建材――砖、水泥、钢材等精心筑成。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看似原始,实则蕴含深刻的宇宙法则。
痿证最常用到的基础药有萆薢、锁阳、鸡血藤、佩兰、熟地、黄芪、鸡矢藤、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车前仁、牛膝、狗脊、杜仲、补骨脂、菟丝子、千年健、白术、桂技、红参、天麻、肉桂、细辛、当归、沙参、麦冬、五味子、菖蒲、远志、半枝莲、肉苁蓉、山药、马钱子、桑寄生、阿胶、鹿角胶、伸筋草、青蛇藤、莲子、冬虫夏草、芡实、薏苡仁、陈皮、青皮、金铃子、桃仁、川芎、没药、红花、羌活、独活、续断、鳖甲、乳香、三七、徐长卿、泽兰、丹参、党参、黄柏、大枣、熟地黄、附片、巴戟天、石斛、天门冬、淫羊藿、洋虫、大叶千斤拔根、海风藤、红毛五加皮、岩莴苣、松节、过岗龙、四楞筋骨草等,对症选用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如果治疗得当,痿证治愈并不是不可能。当然,如果条件具备,中药内服外用结合,并配合针灸、推拿、按摩等立体全方位的治疗,效果则更快更为理想。
同时,平时适当的功能锻炼,进行各关节充分被动运动,本身就可有效延缓更严重的肌无力、肌萎缩和关节挛缩的发生。
总之,不管面对任何难症顽疾,积极乐观的应对才是战胜疾病最好的法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