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风藤 > 海风藤炮制 > 正文 > 正文

致即将失传的那些中医疗法药熨疗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2 16:13:29
药熨疗法

药熨疗法,古称“汤熨”,是将药物加热后置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进行热罨或往复移动,以促使其腠理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运行而解除疾苦的一种外治方法。

药熨疗法确切的源起年代尚无从考证,一般认为上古时代先民们已经知道用火烤过的石块来熨引治疗关节疼痛之类的病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名医扁鹊“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的论述,并记载了用“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剂)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的方法,治愈了虢太子“尸厥”(相当“休克”)症的经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医家不仅对本疗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范围有相当的认识,而且在抢救危重病人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黄帝内经》一书中,也论述了风寒湿痹、肿痛不仁之类的病证,可以用“汤熨及大灸刺”等方法治疗,并具体介绍了用川椒、干姜、桂心渍酒,以棉布等纳酒中“以尽其汁”的“药熨”方,以及“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灵枢·寿夭刚柔》)的具体操作方法。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拓展其治疗范围。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唐代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宋代的《圣济总录》等医籍均收载了治疗卒死、卒心痛、腰腹痛、霍乱吐泻、癥瘕积聚、跌打损伤,诸毒痈肿等疾病的药熨方药。其中既有直接熨引其病痛的方法,也有熨脐、熨目、熨腧穴、熨癥等不同的方法;除了以药物熨引之外,尚有盐熨、膏熨、水熨、砖熨、壶熨等各种熨法,使得本疗法成为中医外治法中应用广泛、简便易行的实用疗法。此后,《南阳活人书》又倡用“阴阳熨法”,即先用冷熨法,再施以热熨,重复交替使用数次,以治疗二便不通之证。清代吴尚先在其《理瀹骈文》中更强调熨药方法用之得当可以替代艾灼、烧针、推拿诸法,并盛赞熨脐法是治疗中焦诸病的第一捷法;在阴阳熨法的基础上,他还进一步发展成为以寒药和热药制成饼剂,再以熨斗热罨的方法来治疗寒热失调诸症。虽然由于现代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现在医疗单位已经较少运用本疗法,但是这一古老的外治方法以其简、便、验、廉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并成为人们家庭日常防治一些常见病的习用治疗方法之一。

一、熨药配制

1.配伍原则:

熨剂的配伍原则与内服药的配伍原则相同,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药物配制成剂。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指出:“若行道者适遇急症,恐病家嫌膏药尚缓,力请非处汤不可,则不妨竟以古汤头煎服之方改为煎抹炒熨,于医理无悖,于外治一门亦变而不失其正,与医家亦分途而合辙。”吴氏虽然是就急症权变为治而论,其实质仍然说明了熨药配制也是在医理指导之下的辨证措方,无非是变内服为外治,给药途径有异而已。

然而,药熨治疗毕竟是一种外治方法,需要通过皮肤的吸收而产生其治疗效应。因此,一般说来熨剂大多选取气味辛香雄烈之品为主配制而成。如具有温通经脉、散寒祛湿、行气活血、舒筋活络等作用的药物常为熨剂的主体。根据患者的病情,也可酌选辛凉散瘀、清泄热毒之品组合成剂。

熨剂的药味可随宜增损,原则上专治一证者,药味宜少而精;病情复杂或兼证较多、虚实夹杂者,也可酌情多选配几味,但不宜过多过杂。

2.制剂方法:

熨剂的配制调剂主要有药袋、药饼、药膏三种剂型。

(1)药袋:将药物打碎或制成粗末,装入缝制好的药袋中备用。药袋的大小应备置多种规格,以便按照熨引的部位、范围择用。

(2)药饼:将药物研为细末,然后根据患者病情,酌取面糊、水、酒、醋等调剂制成大小厚薄不等的药饼备用。

(3)药膏:将药物研为极细末,加入饴糖、黄蜡等赋形剂调制成厚薄适度的药膏备用。

此外,还可将药物浸泡于酒中制成药酒,或将药物煎汤取汁,趁热用纱布熨引患处,等等。

二、操作方法

1.熨引工具:

常用的熨引工具有熨斗、热水袋、煎炒药锅、蒸煮器具等。也可就地取材,选用大口玻璃瓶、水壶等器皿,因地制宜地进行药熨治疗。

2.操作步骤:

根据不同的药熨制剂,其操作步骤也不尽相同。一般常用的有炒熨法、蒸煮熨法、贴熨法、熨斗熨法等。

(1)炒熨法:以绢、布等包裹炒热的药物熨引患处,即为炒熨法。先将配制好的药物打碎,置于炒锅中炒热,在翻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病情酌加酒、醋等敷料;炒热后以绢布包裹适量熨剂,趁批首接熨引患处或有关的治疗部位(如腧穴、经脉循行处等)。待温度降低,则可更换药包熨引。一般可反复熨引多次,持续熨引20~40分钟,或根据病情适当延长熨引时间。

(2)蒸煮熨法:将预先配制好的药袋投入药锅或笼屉中蒸煮后热熨治疗部位,药熨方法和时间与炒熨法相同。

(3)贴熨法:取配制好的药膏于火上略加烘烤,趁热敷贴患处,或将药膏涂敷于治疗部位后以熨斗等加热器具熨引。

(4)熨斗熨法:将药袋、药饼、药膏等熨剂置于患处或治疗部位,其上覆以厚布,取熨斗或热水袋、水壶等热熨器具加以烫熨,以

患者能忍受而不灼伤皮肤为度。

此外,还可将熨药与铁末和匀装入药袋,使用时倒入适量陈醋,用手搓揉药袋,10分钟左右药袋自行发热,置于治疗部位热熨。

临床应用

药熨疗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在中医辨证属寒湿、气血瘀滞或虚寒性的病证治疗上,更有其他疗法所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

一、内科疾病

1.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中医辨证属风、寒、湿痹者,采用本疗法热熨有显著疗效。

(1)干姜、桂枝、川乌、生附子各15克,乳香、没药、姜黄、川弓、赤芍各10克,海桐皮、忍冬藤各20克。打碎和匀,分装于20X15平方厘米的药袋中,放入蒸锅中加热约25分钟,取出,降温至40℃~45℃热熨患处。药袋凉即换之,每天热熨1~2次,每次30~50分钟。

(2)水菖蒲克,干姜12克,小茴香60克,樟脑90克,松香克。前三药研细末,先将松香熔化,加入樟脑及诸药末,搅拌均匀,制成膏药。使用时将膏药烤软,贴于患处。每天在贴膏药处热熨1~2次,每次15~30分钟。

(3)晚蚕砂克,炒热,加毫升白酒,装入药袋,趁热熨引患处。

(4)坎离砂(又名风寒砂,成药)克,倒入陈醋50~毫升,待其发热后装入布袋,热熨患痛部位,以能耐受为度。每次熨引20~40分钟,每天1~2次。

(5)川椒60克,泡桐30克,威灵仙25克,路路通、两面针、海风藤、桂枝各15克。水煎30分钟,取药滓包裹热熨患处约30分钟,稍凉则将药袋浸渍于药汁中加温。然后再将药汁溻渍患处。本方适用于关节肿痛,活动不利者。

(6)青盐克,小茴香克,同炒热,分装药袋热熨。每天2次,每次30~50分钟。

(7)生川乌、生草乌各30克,白芷、姜黄、防风各10克,络石藤60克。捣碎,装入药袋,加酒或醋适量,入蒸锅中加热30分钟,取出热熨患处。本方适用于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者。

(8)防风、葛根各25克,桂枝45克,生姜克,青葱白克。上药共为粗末,蒸煮后热熨患处。每次30分钟,日2~3次。本方适用于颈、肩部疼痛,转侧不利,遇寒冷加重者。

2.急性胃肠炎、痢疾

(1)取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克,肉桂15克,生姜90克,装入药袋,置于神阙及脐周,上覆以毛巾,用熨斗热熨。每天2次,每次30~45分钟。本方主治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病。如日夜泄泻无数,大便呈水样者,可用鲜车前草汁调药末,敷脐热熨;若大便如鸭溏,内夹不消化食物,呕恶频作者,可酌加白芥子、川椒、生半夏,厚朴等末调敷;如大便粘稠臭恶,肛门灼热,身热苔黄者,可酌加醋芩、白芍、猪苓、滑石等药末调敷;若腹痛里急,大便脓血,可酌加生大黄、黄连、当归、枳实、木香、槟榔等药末调敷;久泻不止,神疲气衰者,酌加诃子肉、赤石脂、硫磺、密陀僧、枯矾等药末调敷。

(2)食盐克,炮姜60克,吴茱萸30克。炒烫后喷酒适量,分装药袋,趁热熨引中脘、神阙、背腧(以三焦俞、脾俞、胃俞等为重点)。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主治急性胃肠炎呕吐腹泻、少腹绞痛诸症。

(3)生大黄30克,木香15克,吴茱萸9克,滑石45克,生甘草10克。和捣为细末,醋调敷脐及足心,再覆以毛巾,热熨脐周。每日2~4次,每次30分钟。不熨时药糊仍覆置脐部和足心。本方主治细菌性痢疾。或取大田螺2枚,麝香3分,捣烂田螺后入麝香,敷脐中温熨。主治噤口痢。

3.慢性肠炎、结肠炎

(1)大葱适量,肉桂20克,干姜45克,破故纸、吴茱萸各15克。先将后四药捣为细末,再入大葱同捣烂,和匀,装入药袋,置于神阙、关元、气海穴上,以熨斗热熨5分钟,再覆以热水袋温熨30分钟以上。每晚临睡前熨贴1次。主治久泻不止、五更泻等证。

(2)车前子30克,公丁香10克,川椒、肉桂各15克。为细末,醋和为饼如龙眼大。以药饼置于脐上,热熨之。

4.胃脘痛、腹痛

(1)川椒、公丁香、吴茱萸、细辛各等份为末,纳入脐中;再取青盐克炒烫,分装若干布袋,热熨脐周及疼痛处,盐袋冷则更换。若疼痛剧烈,出冷汗者,加熨膻中、气海及背俞。本方可熨治寒凝腹痛、虫痛、胃脘痛等。

(2)葱白去须、叶,不拘多少。取1束置于神阙穴上,即覆以厚布,以熨斗熨烫,葱烂即换。主治阴毒寒厥腹痛、唇青汗出、脘腹绞痛、脉微欲绝等证。

(3)高良姜、干姜各45克,荜拨25克,积实12克,各为粗末,加酒适量拌炒分装数袋,趁热熨引脐周、中脘、气海、涌泉等穴。主治胃脘痛、食积腹痛、胃肠胀气等症,以疼痛缓解或矢气为效。

(4)香灵丸:香附、灵脂(生、炒各30克),黑丑、白丑(生、炒各15克),加醋炒熨患痛处。本方有消食、消水,消酒、消气、消痞、消胀、消积、消痛之功,行而不泄,其效甚捷。主治因食积、水饮、酒毒、痞积引起的脘腹痛证。

(5)大黄25克,巴豆6克,干姜30克,为细末,面糊和捣为药饼,贴脐,以熨斗盛炭火熨之。每日1~2次,每次30~40分钟。本方寒热并用,主治食停肠胃、冷热失调、腹胀急痛者。

5.感冒

(1)苍术、羌活各30克,枯矾10克,葱白三握。前三药为粗末,炒热,捣葱白汁和药,趁热熨脐;另取涂两手掌,一手掩脐,一手兜阴囊。主治风寒表证、头痛无汗者。

(2)当归、川芎、白芷、陈皮、苍术、厚朴、半夏、麻黄、枳壳、桔梗各20克,干姜、桂枝、吴茱萸各10克,甘草5克。共为粗末,炒热分装药袋。先趁热熨引后背夹脊穴或患痛处,然后熨脐、肺俞、大椎等穴。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头痛恶寒、身热咽痛、项背拘急、肚腹胀痛、呕吐恶心、咳嗽气促、肢节酸痛等证。若自汗出者,去麻黄、苍术;寒热如疟者,去麻黄,加青皮、草果、青木香;身重肢酸楚者,加羌活、独活。若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兼见太阳经证者,可配合内服辛凉解表或清热泄毒之剂,有宣通肌腠、祛邪外出之效。

6.中暑

(1)取十滴水适量,医者以指、掌搓摩至热,沾取药液指摩人中、太阳穴,掌擦膻中、背腧诸穴。

(2)白虎汤:生石膏60克,知母30克,山药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取汁,以纱布或毛巾温熨胸部募穴,背腧穴及气海穴;药渣袋装,热熨脐腹部,以症缓为度。

7.咳嗽、哮喘

(1)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等份,炒热熨引前胸、后背募腧穴;另取上药为末,醋调敷天突、膻中、大椎、陶道、肺俞、肝俞等穴。主治咳咳、哮喘、喉中痰鸣等证属痰浊壅盛者。

(2)白凤仙花根叶适量,浓煎取汁,以纱布沾取药液擦熨胸背诸穴(同上穴);再用白芥子60克,白芷、轻粉各4.5克,蜜调作饼,贴背心第三骨节。主治虚、实、寒、热诸般咳喘。一般熨擦及贴饼数次,即可见效。

(3)芫花、黄菊花、踯躅草各等分和匀,装入药袋蒸15分钟,热熨胸前(以膻中、天突、缺盆为重点)、气海穴。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主治肺热咳喘、寒热交作者。

8.衄血、吐血

可取白芷、黑栀子等分煎取汁,用纱布沾取擦熨胸口,以清肺胃之热;若不止,可以生大黄末醋调热罨脐中,以釜底抽薪。

9.积聚、鼓胀

(1)川椒克,炙鳖甲、三棱、莪术、阿魏、白术各15克,黑白丑各15克,桂心10克。共为细末,白酒调匀,涂抹于剑突下(上脘、中脘)、胁肋部(期门、梁门、章门)及脐中,然后覆以纱布,以熨斗或热水袋温熨30~60分钟,每日1次。主治肝硬化及肝硬化腹水症。

(2)水红花子30克,大黄、甘遂、甘草、阿魏各15克,急性子、炮山甲各6克,独头蒜60克,硫磺3克,麝香1克。上药共为粗未相匀,拌以白酒适量,装入猪脬内(即猪尿泡),扎紧其口,再以布包蒸20分钟,趁热熨贴块积聚处。主治脘腹胁肋积聚痞癥诸疾。

(3)吴茱萸、当归、黑丑,小茼香、元胡、香附、川楝子、青皮、五灵脂、乳香、没药、全蝎、苍术、丁香、荔枝核各等份,研为细末,酒调敷患处,隔布热熨。主治诸疝瘕聚,如疝气、子宫肌瘤等症。

10.二便不通

(1)葱白克,切碎,白酒喷炒,装入布袋,以熨斗烫熨脐周及小腹部,反复熨引,直至药力透入,二便通畅为止。

(2)田螺三枚,葱白60克,轻粉3克,麝香0.5克,和捣敷脐及气海、关元穴处,熨斗熨烫至小溲通畅为度。

(3)葱白克,麝香1.5克,拌匀后分装二药袋。先以一包置脐,热熨斗烫熨30~60分钟,再换另一包药袋以冷熨斗(可加冰,或用冰袋)熨之,再另换药袋热熨,直至尿通为止。

(4)生大黄30克,芒硝10克,皂角15克,水煎取汁,涂揉脐腹部(神阙、关元为重点);然后将青盐克炒热熨引上述部位。主治大便秘结、腹胀疼痛、按之痞硬者。

(5)苦丁香、附子各25克,川乌、白芷、牙皂各15克,胡椒5克,细辛3克。共为粗末,再取独头蒜10克拍碎,入锅炒热,装入药袋,置小腹部,以熨斗或热水袋温熨之。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主治冷秘、虚秘症。

11.中风偏瘫

(1)取檀香30克煎水,用纱布沾取,趁热熨擦患肢;再将当归克,丹参、桂枝、牛膝各60克,红花15克,葱白克,切为粗末,分装数袋,于檀香水上蒸热,熨引揉擦患肢,日3次。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偏瘫。

(2)薄荷、硼砂、青黛各10克,牛黄、冰片各1.5克,共为细末和匀,加姜汁适量调敷。使用时,先用生姜沾蜜搽舌,再以前药涂舌本,并循任脉往返涂擦膻中、巨阙两穴之间,以透热为度。主治舌强失语,心经蕴热者。

12.失眠

制半夏12克,朱茯苓_陈皮、胆星、石莒蒲、远志、淡竹叶各9克,积实6克,炙甘草4.5克。水煎取汁,以纱布浸取药液,略拧干后热熨双目,凉则再易。临睡前熨目,每次15~30分钟。

二、外科疾病

痈疽疮疡

(1)皮硝80克,装入药袋,覆于乳房患侧,用热水袋温熨之。每天熨1~2次,每次30分钟,隔日换药。主治急性乳腺炎初起,红肿热痛,或用于乳痈的回乳。一般药熨1~2次即可见效。

(2)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各等份,加白酒适量,炒热后分装药袋,热熨患处。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主治痈疽疮肿、炊红灼痛、局部肿胀者。

(3)羌活、防风、白芷、当归、细辛、芫花、白芍药、吴茱萸、官桂各5克。共为细末,取连须葱克捣烂,入药末和匀,加醋拌炒极热,装入药袋熨患处,凉则更换。或以生附子末加白酒和调作药饼,敷贴于患处,以熨斗温熨之。主治慢性骨髓炎、骨结核及诸关节痹痛等证。

(4)商陆根适量,捣烂后炒热,装入药袋,熨于疮疡患处,冷则易之。主治疮疡肿毒。

2.肋软骨炎

透骨草30克,红花、当归、川芎各15克,酒军、川乌、赤芍各10克。共为粗末,装入药袋,水煎取汁涂抹患处,然后用药袋热熨患处。每天1~2次,每次30~45分钟。一般治疗2~4天即可见效。

3.骨质增生症

川乌、草乌、川芎、苍术、元胡、牛膝各等份。研粗末,分装药袋,煮沸后热熨患处,凉即更换。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

4.肩周炎

(1)川乌、草乌各25克,白芷、姜黄、防风各15克,络石藤60克。捣为粗末,加醋或酒适量共蒸,趁热熨于患处肩背。每天1~3次,每次30~45分钟。主治肩周炎、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遇寒则加重者。

(2)红花、川芎、赤芍、当归、乳香、没药各9克,羌活、葛根、姜黄各15克,天南星20克。诸药捣为粗末,加酒、醋、姜汁适量翻炒,入川椒15克,炒烫热熨患处。主治肩周炎、肩关节活动受限者。若寒甚,加生附子或川乌、草乌适量。

5.软组织损伤

(1)生地60克,红花20克,元胡30克。共为粗末,分装药袋,蒸热后熨引患处。主治软组织损伤、局部肿痛明显者。

(2)大黄60克,红花15克,伸筋草30克。为细末,酒或醋调和糊于伤损处,局部加热熨引。主治挫伤后红肿疼痛,或筋脉挛急、关节活动不利者。

(3)杨柳皮适量,切为粗末,分装药袋,加黄酒煎煮,趁热将药袋沾取药液熨引患处。主治软组织损伤及肢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等。

(4)羌活、独活、细辛各15克,川乌、草乌、桂枝各10克,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各30克。共为粗末,加白酒拌炒,热熨患处。主治腰肌劳损、风湿性脊椎炎等病证。

三、妇产科疾病

月经失调

(1)香附、桃仁各30克,元胡、当归、苏木各15克,川椒10克。为粗末,黄酒拌炒,装入药袋,热熨少腹疼痛处。主治痛经、闭经等证。

(2)晚蚕砂克,益母草60克,小茴香、桂枝、赤芍各30克。为粗末,蒸熨少腹、关元穴。主治瘀血、寒湿闭经或痛经。

2.慢性盆腔炎

生大黄、红藤、艾叶、败酱草、三棱、莪术各10克,全当归、丹参、香附、枳实各15克,黄柏、红花各10克。为细末,加酒、水调匀成糊状,涂于小腹及其两侧,上覆以毛巾,以热水袋温熨60分钟,每天1~2次。主治慢性盆腔炎。

3.产后腹痛

陈艾叶适量,捣碎敷脐,上覆毛巾,用熨斗热熨,以痛缓为度。

4.子宫脱垂

五倍子12克,硫磺、乌贼骨各30克。为细末填脐,上覆毛巾,以熨斗热熨。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

1.在进行药熨治疗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其治疗部位,采取适当的体位。由于患者在治疗时要充分暴露患处或治疗部位,寒冷季节应有取暖设备,以免着凉感冒。

2.医生在操作时要严格掌握热熨的温度和熨引手法力量的大小。热熨温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熨剂温度过高容易烫伤皮肤,过低则影响药效的渗透。熨引手法有推、揉、擦、按等,力度应恰当,温度高时手法宜轻快;温度稍降,手法可稍重一些。

3.在作过程中,医生要经常检查熨剂的温度,询问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心悸、呕恶及皮肤烫伤、擦伤等现象,应及时停止治疗。

4.皮肤感染、破损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得施以本疗法。

5.治疗后应避风保暖,静卧休息。

由于本疗法是变内服为外治,主要通过体表热罨将药力导入肌腠,产生温通经脉、散寒祛邪,理气活血、调理脏腑机能等治疗效,因此其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对痈疽疮疡、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体表局部病变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某些脏腑机能失调或全身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故吴尚先有“统治百病”之说。此外,本疗法尚有操作较为简便,一般无药物治疗的毒副反应,病人(尤其是小儿)乐于接受等优点,因此可以作为在医生指导下的家庭保健疗法而加以推广。

医院在古代药熨疗法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发明了独具特色的药熨疗法,此疗法疗效快、简单、便捷,可居家自行操作。

现本院招收学员

有意者可以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fengtenga.com/hftpz/1437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海风藤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