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如何治未病
秋天如何治未病
一秋天的养生方法
秋天是一年中由热向冷的过度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空气湿度偏小,“肃杀之气”易侵入机体,所以古人称秋季是个“多病”的时节。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初秋湿热较甚;白露后雨水减少,气候干燥,昼热夜凉;寒露后天气很快变冷,一些人不适应秋季气候的变化,导致疾病纷至沓来。为此,大家应根据秋季的气候特点来进行养生。
1、薄衣防感冒:薄衣法就是在夏末秋初之时,以减少加衣来逐渐锻炼抗寒能力的一种方法,当人们采用薄衣法之后,机体的毛孔就会处于关闭状态,其抗寒能力就大大增强了,这对于预防感冒是很有益的。当然薄衣法有其原则,以穿衣不出汗也不着凉为度。人们在秋季可多备几件衣服,按气温高低及时更换,避免活动后出汗。
2、精神需调摄:时至秋日,听到秋风瑟瑟,望着枝枯叶落,常会使人有凄凉之感,但秋季也是金风送爽,硕果累累之季。人们应以哲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季节交替,可静思收获的喜悦,培养乐观的情绪。秋季的精神调摄对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减少冬季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3、沐浴保肌肤:初秋温热并重,更有“秋老虎”肆虐作恶,人们常常出汗过多,但秋季早晚凉爽,气温昼夜温差加大,常出现湿热并重的现象,这就容易使皮肤发生疖肿。为保持皮肤清洁就要勤洗澡,沐浴时可在浴盆内放一些花露水或祛痱水,使浴后皮肤清爽滑润,避免疖肿的发生;洗澡不要用碱性大的肥皂,秋季气候渐趋干燥,再使用碱性大的肥皂容易使皮肤干燥脱屑。尤其是老年人的皮脂腺萎缩,如再使用碱性大的肥皂就会导致皮肤自身保护能力降低容易受细菌的侵袭了。
4、按摩通大便:秋季气候干燥,易导致大便干结,按摩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通便方法,这种方法可在晚上睡觉前或清晨起床前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身体仰卧,先将两手掌心摩擦至热,然后两手叠放在右腹下部按顺时针方向围绕腹部旋转,共按摩30圈,这个方向正好与粪便在大肠中的运行方向一致,有助于大便的运行。也可以在坐便时应用。
5、麦冬除秋燥:秋季气候干燥,常有“秋燥”之疾,人们常感到口渴、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中医有滋阴清热之法,可用麦冬30克,煎水代茶饮用。麦立甘寒,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的功效,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好保健饮品。常饮本品,可解秋燥,也可润肤美容,其麦冬饮对老年人及心脏病、糖尿病患者也有保健作用。
6、体育锻炼:秋天是人们户外活动、锻炼和旅游的黄金季节。早晨做操、打拳、散步、跑步等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适当增强锻炼可以适应气温的变化,增强抗病能力。人们可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身体好的可以选择爬山、钓鱼、郊游等活动,而身体较差的则可以选择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青年人可以打球、爬山、游泳等,年老体弱者则可以打拳、慢跑、散步、做操等。
7、秋季常用小验方。
秋季清润养肺中药滋养秋季天气转燥,易伤肺、伤津液,常见口鼻干燥、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及喘息胸痛等症。中药因其治病求本,副作用少令人瞩目,而秋季的清润益肺的中药滋养法更受广大患者的青睐,现将几个中药小验方呈现给大家。
(1)咽炎方组方及服用方法:麦冬、胖大海、金银花、生地黄、桔梗、板蓝根、射干、甘草、菊花、木蝴蝶各3克。水煎服,早晚各一剂,或沸水泡服均可,四季皆宜。功效:养阴润肺、清热解毒、清利咽喉、镇咳止痒,用于慢性咽炎引起的咽干、咽痒、刺激性咳嗽及口鼻干燥、口渴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等症。注意事项:中医用药讲究“因时制宜”、“用寒远寒”,金银花、板蓝根、射干为寒药,冬季用量宜减半。
(2)雪梨川贝饮组方及服用方法:大雪梨一个,去皮挖心装入川贝末0.5克、冰糖2克,同蒸熟后食用。功效:治疗慢性喉炎。
(3)罗陈瘦肉汤组方及服用方法:罗汉果一个、陈皮6克、瘦猪肉克。先将陈皮浸泡后去白再与罗汉果瘦猪肉同煮熟后去罗汉果、陈皮喝汤吃肉。功效:适于肺燥咳嗽痰多、咽干口燥等症。
(4)杏仁大蒜汤组方及服用方法:甜杏仁12克、大蒜3克、枇杷叶9克、紫苏叶9克。先把甜杏仁、大蒜捣烂如泥,再将紫苏叶、枇杷叶放一碗半水煎成一碗后,即冲入杏蒜泥中,用筷子搅拌加盖,稍等沉淀过滤即可服用,残渣留下冲服3煎,每日一剂,早晚各半剂。功效:治疗风寒咳嗽效果显著。
此外,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枸杞滋补肝肾,明白润肺。熬粥加入适量不仅能调味开胃还能达清润养肺的功效。
二秋季多发病的预防
1、秋燥。
所谓秋燥,就是指因空气干冷而引发的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统症状。避免秋燥应规律饮食:第一,少吃过油、过甜、过辣、过咸的东西;饮食以清单为主;少喝甜味饮料。第二,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东西,促进排便。因为长期便秘,“火”发不出去,自然灼烧津液了。第三,多运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津液自然充溢。第四,饮食宜偏寒凉,而温热类如羊肉、狗肉、虾、韭菜等少吃为妙。寒凉食物很多:豆腐、黑豆、梨、银耳、芝麻、百合等等。
2、呼吸道疾病。
由于秋季气候多变,往往让人不易适应,病毒乘虚而入,使人致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夏秋季节北方气温温差开始增大,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或者小孩来说,因为他们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较差,容易受气候季节温差的影响,从而引起感冒、咳嗽。而秋天,花粉过敏也容易引起支气管炎哮喘。这个季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比较多,因为温差大,早晚比较冷,所以容易着凉,诱发气道、气管的毛病,咳嗽、气喘随之加重。
(1)感冒由于秋季气候忽凉忽热,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因此,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注意随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已感冒者可用连根葱烧豆腐吃,效果极佳。下列“九饮”能增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晚上睡觉前饮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感冒的发生。葱白饮:大葱白克,切碎煎汤,趁热饮。姜茶饮:生姜10片,茶叶7克,煎汤,趁热饮。菜根饮:大白菜鲜根克,切片煎汤,趁热饮。姜枣饮:生姜5片,大枣10枚,煎汤,趁热饮。萝卜饮:萝卜适量,切片煎汤,加食醋少许,趁热饮。三辣饮:大蒜、葱白、生姜各适量,煎汤,趁热饮。姜汤饮:鲜姜末3克、红糖(或白糖)3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桔皮饮:鲜桔皮50克,唐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菊花饮:菊花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2)气管炎秋季是慢性气管炎的高发期,它对气候的变化比较敏感,且适应性差,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病,因此要针对气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积极配合治疗。要注意改善居室环境。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室内安静整洁,常开门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最好控制在18℃—20℃,相对湿度在40%—50%。防止受凉,科学调理饮食,合理用药。秋季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较多,这也是诱发气管炎的病因之一,故应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另外,良好的情绪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哮喘病发作深秋时节,天气转寒、食物和空气中的致敏物资大量增加,是哮喘病易发的重要因素,故应密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fengtenga.com/hftpz/1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