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风藤 > 海风藤炮制 > 正文 > 正文

去过东海吗游蔡襄走过的石梯,品蔡襄吃过的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4 13:33:25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说起莆田东海

或是那软软的、夹杂咸味海风的滩涂

或是那高高的、矗立浮山的蔡襄石像

亦或那甜甜的、让人垂涎欲滴的龙眼

……

她的美,折服万众!

莆田桂圆(龙眼)栽培始于公元前后的汉代,距今二千多年,历史悠久。据左太冲《蜀都赋》记:“旁挺龙目,侧生荔枝。龙眼唯闽中及南粤有之。据《兴化揽胜》载:兴化在公元7-10世纪的唐代就已有龙眼种植,宋、明两代尤盛。公元15世纪的明弘治《兴化府志》载:仙游、莆田两县每年进贡兴化桂圆干有一千多斤。唐御史黄滔撰写的黄山灵岩寺碑铭记述,莆田县东峰庙当时已有龙眼栽培和加工技术居中国领先地位,如高接换种、小苗嫁接、品种选育、桂圆干加工等。

明朝文学家宋钰白《桂圆诗》云:“圆若骊珠,赤如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补精益髓,蠲渴扶肌,美颜色润肌肤,种种功效不可枚乘。”又作诗赞美:“外衮黄金色,中怀白玉肤。臂破皆走盘,颗颗夜光珠。”据《兴化府志》记载,年,宋徵宗即位的次年八月,皇后玉体欠安,御医无策,恰逢兴化进贡龙眼到京,皇后品尝,顿觉生津,再食能吞食行走,皇后玉体康复,徵宗大悦,赐予“桂元”美名,并称龙眼超众果而独贵,卓绝美而无俦。

李时珍更在《本草纲目》中述及:“龙眼性平,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魄。”但这般好果,却不易保鲜,因而自古以来,闽中广袤平原上的莆田许多乡村,就有将龙眼果制作成龙眼干的传统技艺。明代方志世家何乔远在《闽书》中对此有过记述,枫亭境内“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

东海龙眼

兴化桂圆甲天下!金沙龙眼甲兴化?

翻阅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仙游县志》可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闽越人高荔枝而下龙眼,吾为平之。”他提出的理由是,食荔枝像吃梭子蟹一样,肉多膏多,一口就能满足,而食龙眼就像吃石蟹,比较费劲,但如果换个角度,吃石蟹就像喝完酒口舌失去辨别味道能力那样,除酒足饭饱之外,另有一番咀嚼的滋味,这时就胜过吃梭子蟹的感觉。

《枫亭志》编撰于清代同治年间,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龙眼树的长相与荔枝树相似,叶子稍微小一点,每到春末夏初之时开花,农历八月成果,外壳青黄。龙眼果肉白嫩多汁,与荔枝肉相比,虽然薄一些,但质地和味道不落下风。

据东沙民间老人世代口诉记录:莆田有句名言叫:“兴化桂圆甲天下”其实后面还有另外一句“金沙龙眼甲兴化”,而里面所提的金沙境就是现在的东海镇上亭、海头、利角、上图、大埔、东沙,二房等地方。历史上金沙属于连江里塘安乡(枫亭镇)管辖,直到明朝金沙境才由莆田灵川里(灵川镇)管辖。

莆田荔枝始于唐代,北宋蔡襄《荔枝谱》称兴化荔最为奇特。其味香甜、醮核率高,具有止渴、滋补功效。旧时兴化府衙门口有一幅对联“荔枝甲天下,梅妃是部民”为蔡襄所写。而蔡襄不只箸有《荔枝谱》,还曾经到过东海镇石梯建福禅院(石梯寺,始建于唐僖宗乾符四年)研究种植茶叶作为贡品,才有后来蔡襄所箸的《茶经》。

龙眼之名由来微探

龙眼,即桂圆,俗称桂元,又称龙目、圆眼等。古时被列为重要贡品。北朝西魏魏文帝元宝炬(—年)曾诏群臣:“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令岁贡焉。”

“凤岭有鸟皆成凤,龙潭何鱼不化龙”

而龙眼之所以只在莆田被称为龙眼,听说和东海镇这个地方有关?相传东海石梯西溪有条龙,龙卧之处留下一个水平似镜深不可测的巨潭,此即“龙潭”。那潭口俏似龙的嘴巴,翘首望着对面山崖突兀的岩石,好像苍龙吐珠。龙潭水清冽甘甜,而且能祛晦气,消灾祸,益神智,添福寿,从古以来,就被敬称为“龙水”、“仙水”“神水”。周边村庄的居民,一旦家有喜事,都要翻山越岭40多华里,来提取“龙水”回去,以求大吉大利。而在通往龙潭的利角、海头、上亭的山脚下在那时就有龙眼树,因被龙潭流下来的山泉水所滋养,这里的龙眼树产出来的龙眼也是甘甜无比,又因其内里果肉如凝脂雪玉,果核漆亮似龙虎之目,故此,当地古人给起名为龙眼。而蔡襄研究荔枝、茶叶的目的也是为了寻找贡品。而《兴化府志》记载,宋徵宗即位的次年八月,皇后玉体欠安,御医无策,恰逢兴化进贡龙眼到京,皇后品尝,顿觉生津,再食能吞食行走,皇后玉体康复的龙眼就是来自金沙境。

相传蔡襄原本是去石梯找寻茶叶,先经过通往石梯寺的利角古道。看到有村民在采摘龙眼,蔡襄心想,这离石梯还有几十里山路,不如买一些龙眼路上吃。这不吃不要紧,蔡襄发现这里生产的龙眼比自己以前所吃的龙眼要好吃许多,心中大喜!心想本只为寻茶叶作为贡品,无意间还找寻到这么好吃的龙眼!经过蔡襄的推荐,金沙龙眼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宋室皇室专供。因为成为了供品,金沙龙眼是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一千多年来,当地所产的金沙龙眼,连当地人自己都舍不得吃,全部拿去卖钱!

宋代苏轼就写了首讽谕诗《荔枝叹》,里面不只提到茶叶、荔枝、龙眼,还提了“前丁后蔡”,里面的后蔡指的就是蔡襄,蔡襄寻找和培育优良茶叶品种和当时社会的现实记录。

《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东海龙眼干传承古法工艺

古法工艺?

东海镇蔡度故里东沙村和大埔村一直流传着制作荔枝干和龙眼干的古法工艺!上世纪90年代,全国最有名的“莆田龙眼干”大部分产品就是出自东海镇。而东沙新街原有好几家龙眼干批发部,每天装着好几车龙眼干运往浙江义乌,再经义乌市场批发向全国!

城厢区东海镇的龙眼干制作工艺和陶瓷制作工艺均起源于宋代。可惜东海镇的陶瓷工艺因为明朝海禁和莆田人反清复明而失传!可喜的是,龙眼干制作工艺通过蔡氏家族的有续传承,留传下来了!

制作龙眼干需要先建焙房。而在宋代,东沙人的焙房和窑房都建在山边。制作龙眼干要把采摘后的龙眼鲜果先经过选果、剪粒、浸水、摇沙擦皮,然后才能烘焙。

东海桂圆干制作过程中有一项独有的“摇沙”工艺,就是将浸过水的龙眼果实倒入特制的摇笼中,加细沙摇揉,磨去果壳外面的粗糙表层。这样的龙眼易于焙干,也比较均匀,成品后外表润滑,色泽漂亮,卖相好。

制作桂圆干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日晒和烘焙。日晒较为简单,适用于家庭作坊式少量制作,而烘焙需使用焙灶进行人工烘制,其中传统焙灶是烧木柴或煤炭。

焙制龙眼干的顺序是:点火--烘焙--翻果--再焙--起焙,整个过程,约需三天。这三天内,五六个人轮班值守,每隔二小时左右必须有人进入焙房观察,检查火候,手测温度,闻嗅果味,摇果听声,时时不敢掉以轻心。这期间,火势腾挪的声音,果壳碰撞的微响,烟与果香的气味,糅合着,飘散着,四周似也氤氲着白色的雾气,显出了几分迷濛和神秘,直到焙制成功。

延伸阅读

莆仙地区清明时节有祭祀扫墓风俗,家家户户备白酒银纸以及面食清明龟、“卷儿”等果品,上山祭扫。其中,清明龟常用龙眼核来“点睛”。

莆田桂圆干,声名在外,是益气补血、安神定志之佳品。龙眼除了直接采摘食用外,也火焙成桂圆干。早晨粥汤里剥十来颗龙眼。透明的果肉沉在白粥里,犹如明虾潜在水中。桂圆干多和红枣、银耳、莲子、当归、绿豆、薏米等合作,熬制滋补汤粥。坐月子的产妇,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常食,补养身体。讲究吃的人家在做蹄筋类煲汤时,也放一些龙眼干,用于补气。

龙眼树一身是宝,其木结实硬朗、质地细密。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探索,本地以龙眼树木为材质的木雕产品已闻名海内外。莆田曾获“中国木雕之城”殊荣,又有两个国家级工艺城,还拥有多名国家级、省级工艺大师,这些都应该归功于本地悠久的雕刻传统,特别是龙眼木雕历史。现在,仙游枫亭、榜头,荔城黄石一带,民间善龙眼木雕者众。

图:蔡俊德、石瞒芋

云中客、唐宋元明清

综合编辑:夜华

美文丨摄影丨旅游丨生活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fengtenga.com/hftpz/182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海风藤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