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是古人对急性传染病的一种统称,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头号大敌。一次严重的瘟疫,堪比一场惨烈的战争。世界上所发生的瘟疫数不胜数,一些重大瘟疫,如欧洲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等,甚至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同样,我国历史上瘟疫不断,在与瘟疫的抗争中,中医理论不断发展,学术流派不断创立,中医智慧在瘟疫防治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中医尽己所能,投身于战“疫”的攻坚战中,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回顾历史,清代温病学大家辈出,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均对瘟疫进行了系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将温病学发扬光大,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因而被后人称之为“温病四大家”。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四位医家的学术理论及战“疫”经验。
叶桂
叶桂,字天士,生于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祖父、父亲都为当地名医。在叶天士十四岁时,其父亲去世,后跟随父亲的门人朱某学医。叶天士勤奋好学,只要医术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愿意行礼拜之为师,在之后的十年间,他先后拜十七人为师,吸取众人之长,且融会贯通,诊疗疾病疗效很高,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所著《温热论》代表了叶天士治疗温热病的思想。
叶天士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细心研究温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在他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一整套温病理论,并总结出治疗法则。
首先,他接受了吴又可“温邪从口鼻而入”的观点,观察到温病初起有表证阶段的存在,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认识,并根据表证不解,可以入里或热扰心神的不同,得出了“卫之后方言气”、“逆传心包”的看法。气分里证不解,可扰乱心营,进一步动血耗血,发展为营分血分证。因此,叶天士创立了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法,将温病学的理论形成系统。
不仅如此,叶天士还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奠定了温病的治疗大法。
在叶天士之前,虽有不少医家致力于温病学的研究,但均不及其理论认识完善,直至今日,他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仍被后世医家所沿用。因此,叶天士被后世称之为温病大家。
薛雪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与叶桂同郡同时代。因其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尤擅长治疗温热病,与叶桂齐名。正因于此,两人难免有些摩擦,早年薛雪又号扫叶山人,后因薛雪治好了叶天士母亲的病,两人成为至交好友,常一同探讨医理。薛雪所著的《湿热条辨》与叶天士的《温热论》论述了温病的两大类型,互相羽翼,各有千秋。
薛雪认为,湿热病是外感热病的一大类型,与时令节气密切相关。他明确提出脾胃是湿热病最易损害的脏腑,湿热病的产生与脾气的虚实有关,如果脾伤而不健运,湿浊痰饮停聚,内湿素盛,再感受暑热之邪,最易留着而病湿热。
对于湿热病的证治,薛雪十分注重其属表属里、偏湿偏热、在上在下与寒化热化等诸多区分,既运用表里分证,又结合卫气营血、脏腑辨证,同时还夹杂伤寒六经辨证,融多种方法于一炉。
例如,他对湿热表证的认识,认为分三种,一为湿邪伤表,宜用藿香、香薷、薄荷、牛蒡子等以散湿;二为湿在肌肉,宜用滑石、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等,三为湿热侵及经脉,宜用地龙、秦艽、威灵仙、海风藤等。湿邪偏重,以温燥化湿、扶阳逐湿为第一要义;湿热并重,需湿热两顾,或辛泄中佐以清热,或祛湿清热兼顾;热邪偏盛,则当以清热泻热为急,但又需细细区分在气在营在血之不同。在论述伤阴伤阳及余邪为病等各种变证时,薛雪提出了补阳、养阴、益气、生津诸法的配伍。用药强调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扶正等。
薛雪对湿热病的治法活泼多变,选药不拘泥于成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楷模,影响极其深远。
吴瑭
吴瑭
吴瑭,字鞠通,生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一生历经多次瘟疫流行,亲人亦死于瘟疫,因而致力于温病的研究。他潜心专研,结合自己的临证体验以及历代医家对温病的认识,著成《温病条辨》一书,专门论述温病,使温病学从理论到临床更臻于完善,自成系统,较叶天士、薛雪又进了一步。书中创立的“三焦辨证”是继叶天士发展张仲景六经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法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
吴鞠通认为温病的病机是从三焦而变化的,上焦病主要是指肺与心病,中焦病是指脾与胃病,下焦病是指肝与肾病。他论述三焦病证,并不排斥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而是将其辨证思想融入其中。如认为上焦病,有卫、气、营、血分之不同;中焦病亦有气、营、血分的不同表现。卫气营血辨证分辨表里,三焦辨证分辨上下,一横一纵,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使温病的辨证更加准确与具体。
吴鞠通还创立了清热养阴的基本大法。他认为,温为阳邪,最易化燥,因此应时刻顾其津液,治疗始终以救阴精为主,因此有“温病忌汗”之说。
叶天士临证往往信手遣方,固定处方较少,但对吴鞠通很有启发,吴鞠通经过匠心巧运,创立了许多配伍精良且实用的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清宫汤、三甲复脉汤、五汁饮、大小定风珠等,皆为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王士雄
王士雄,字孟英,清朝嘉庆光绪年间人。曾祖父以下皆行医,王孟英一生经历多次温热病的流行,对温病的认识极其深刻,补前人之不及。他一生勤于著述,所著《温热经纬》一书,汇集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温病学诸名家的学术观点,并对内容加以解释评注,阐发己见,对后世颇有影响。
王孟英对天地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属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特有发挥,认为风火暑属阳,寒燥湿属阴,但风有风寒与风热,燥有凉燥与温燥,湿有寒湿与湿热,而暑纯阳无阴。
霍乱在清代频发,王孟英对于该病早年即有研究,著有《霍乱论》,而后霍乱病一再流行,其诊疗经验日增,遂在旧论基础上加以重订,又著《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对霍乱的病因病机多有阐发,颇有见地。
王孟英提出霍乱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种。非时疫霍乱多是脾胃素虚之人,湿浊饮食所伤,致使挥霍缭乱,吐泻交作,属于寒霍乱。时疫霍乱多因蕴湿之人感受疫邪,湿热停驻中焦,脾胃升降之机阻滞,清浊相干,发为吐泻,为热霍乱,具有流行性。热霍乱,湿甚者,治以胃苓汤;热甚者,桂苓甘露饮;火盛无湿之人,感湿邪而病者,方用白虎汤、六一散。寒霍乱,病轻者,可用藿香正气散;湿盛者,可用胃苓汤加减;兼表证者,用香薷饮或大顺散。
王孟英对前人的学术观点并不盲从,善于吸取新知,客观提出己见,遂成为温病学派的著名医家之一。
各代医家对瘟疫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从《黄帝内经》有关温热病的记载,到张仲景、孙思邈、吴又可等名医的不断发展,直至清代“温病四大家”,对于瘟疫的防治已近大成,已拥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温病学派进入成熟阶段。可以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历经无数次瘟疫的侵袭仍屹立于东方,中医药的力量不容忽视。
往期热文
WHO:喝酒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风险!适量饮酒还有益吗?
居家防护冠心病,你需要知道这些!
共识解读
胆石症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清零了”也别掉以轻心!还有一场”持久战“需要打好
你被脂肪肝盯上了吗?看看怎么预防
·“心希望快讯”推文旨在向且仅向医疗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欢迎医疗专业人士阅读。“心希望快讯"对于用户超出明示用途的任何使用不承担任何责任。
·“心希望快讯”发布每篇原创文章内容均法律保护,未经授权,上述内容均不得在任何平台直接或间接发布或使用,凡欲转载“心希望快讯”发布的原创内容须获得我方平台授权后方可使用,转载申请请发送到邮箱:margret.hong
semir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