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风藤 > 海风藤主治 > 正文 > 正文

西尔维娅middot普拉斯我再也无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5 9:43:05

惜缘文学

xiyuanwenxue

因诗因缘因情

西尔维娅·普拉斯

作为自白派诗人的典型人物,普拉斯在近年来的热度令人惊讶。自白派凡事皆可对人言,个人的现实生活细节和隐秘的内心世界,经由艺术化的自白,而拥有洞穿现实的力量。普拉斯善于选择精确而出人不意的语言,构制清新别致而主动的意象;善于用精神直觉来直抵作品深处,在写作中挖掘丰富的自我和情感因素,用生命力投入创作,甚至内心出现幻象。她的人生传奇和作品互相说明:疯狂,迷幻,极度的忧郁,痛苦,不能控制的激情,自我专注,狂躁,不一而足。新世纪以来,普拉斯的主要译本扎堆,计有:冯冬译《未来是一只灰色海鸥:西尔维娅·普拉斯诗全集》()、陆钰明译《普拉斯诗选》()、包慧怡译《爱丽尔》()和陈黎、张芬龄合译的《精灵》(),以及即将出版的范静哗译注本。

代表作十月的罂粟花

文/西尔维娅·普拉斯

今晨的云霞也做不出这么漂亮的裙子,

救护车里的女人也没有

她红色的心穿过大褂,怪怕人地开花——

一件礼物,爱情的礼物完全是不请自来,

来自

苍白的,火苗闪闪地

点着了一氧化碳的天空,来自

礼帽下呆滞的眼睛。

哦上帝,我是什么人

能使这些迟来的嘴张口大喊,

在凝霜的森林,在矢车菊的清晨?

●赵毅衡译

约瑟夫?=

走向复活之路——西尔维亚·普拉斯及其诗作者:付俊红运用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析自白派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诗中体现的痛苦、疯狂和她自杀的结局,本文认为普拉斯的自我迷茫是她痛苦的根源,痛苦成就了她的诗歌;疯狂是她追寻复活之路的状态,而自杀是她复活重生的必经之路。西尔维亚·普拉斯;自白派诗歌;复活自白诗是上个世纪美国诗人罗伯特·罗威尔倡导的,他的《生活研究》成了第一部自白诗集。在该诗集中,罗威尔用第一人称及史无前例的坦白方式揭示了诗人的个人生活和内心活动。自白诗通常有类似宗教式的忏悔,以坦白的方式揭示诗人的个人生活和内心活动,但通常也有这么三层含义:诗的“自白”特质不是指主题,而往往是指对诗人自身具有的深层次的意义。诗歌是探究自我的工具,是自我生命的延伸,通常具有拯救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自白派诗人用写诗来缓解精神病症;第二层含义是自白派诗歌是一种心理现实层次上的“自白”,通过重组记忆中的片断实现“自白”性,创造出自我,是实现自我心理探究和自我追寻之路的工具;第三是在寻求失落的自我的过程,诗人通过记忆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完整的自我世界,从而表达了一个时代的本质,使得“自白”具有了社会意义。[1]始于罗威尔的自白诗,却在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中以疯狂的方式表达了她潜意识中痛入骨髓的受难之心,从而成为自白派诗人的典范,推动自白诗运动达到高潮。痛苦、疯狂、怀有自杀冲动是自白诗人的三个基本特征。在许多其他有关普拉斯的论文中,在讨论这三个主题时,大多数研究人员围绕她的死亡主题展开;其次是围绕她的疯狂主题进行研究,认为“疯狂是对传统父权、夫权和男权制社会的疯狂颠覆而赢得女性主体意识回归。”[2]本文就普拉斯诗中三个主题之间的联系作进一步探索,认为失去应有的身份承认、归属感、失去自我是她痛苦的根源,疯狂是她追寻自我复活之路的状态,而自杀是她寻觅自我之路的完成,是生命追寻的升华。

1、痛苦与诗——交织马斯洛曾这样阐述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与无意识的原初过程的关系:“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是一种整合的创造性,这一观点首先就意味着,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产生的第一个先决条件便是对无意识的原初过程保持开放的态度,或者说,应允许人的无意识本性自由表现,自由地发挥作用。”[3]这似乎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自白诗的创作过程,至少对普拉斯的诗是这样的。从普拉斯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另一个自我,诗中的她不再是给她母亲信中那个自信、乐观、成熟、稳重的乖女儿,而是一个自卑、失意、心怀仇恨、神经错乱的“疯子”。“西尔维亚自以为了不起,不是因为她自尊心很强,而是自尊心很弱。一方面她有坚强而又有教养的母亲的心理素质,而另一方面是一个‘真实自我’受压抑的‘美狄亚’式的狂怒。”[4]普拉斯的这种双重人格潜意识起源于她的童年。父亲奥托·普拉斯虽然早些时候就知道自己有病,却并不去看,并且在不得不接受治疗时却并不用心治疗以至于早逝,这在幼年的普拉斯眼中无疑就是自杀,就是故意抛弃她。由于这种“被爱的缺失”(马斯洛语)她对父亲的爱渐渐转成恨并深深埋藏在她的潜意识中。马斯洛认为成长本身就是奖赏和激励的过程。然而普拉斯这种“缺失性需要”的匮乏,即童年时父爱的丧失是对她健康人格培养的致命一击。海伦·文德勒评述西尔维亚和她父亲的潜意识关系时说:“她觉得,是他故意用带有自杀性质的病死抛弃了她……他的死令普拉斯迷惑不解,并在很长时间里困扰着她的感知力,主宰着她的想象力……”[5]这种由于父爱缺失从而导致对父亲深刻的恨在她后期的诗作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爸爸》一诗:爸爸,我本想不得不杀了你,但还没等我来得及你已死去——”[6]从这两行诗看,此诗似乎不是一个女儿在写父亲,而是在诅咒一个敌人,一个生命中嗜血的魔鬼。但这个“敌人”却不堪一击,自己死去了。诗人不希望这个“敌人”死去,宁愿他活着,哪怕是继续折磨自己,也希望他活着,却未能如愿。由此可见,父爱的缺失对普拉斯的影响之大。自始至终诗中有一个孤独的、绝望的、怒不可遏地期盼爱的声音。普拉斯是这样描述失去父爱的痛的:把我可爱的红心咬成两半。我十岁时他们埋葬了你:二十岁时我想死去,回到,回到,回到你的身边。我想哪怕是一堆白骨也行。”[6]从以上短短的几行诗中我们可以觉察到她的极端情绪和身份的困惑:父亲的死使她撕心裂肺,到现在她宁愿选择死亡与父亲同聚,哪怕只是一堆白骨在一起。她想有一个爸爸,像普通女孩一样,有一个健全的家庭,但父亲已经不在了,她深感失落、孤单。孤独感、身份的迷茫与困惑使她不知所措,唯有写作可以让她得到社会的承认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fengtenga.com/hftzz/14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海风藤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