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核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近期,我先后深入部分县直重点单位和各乡镇,通过实地查看、问询调查、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就全县干部考核工作进行了深入走访调研,了解了我县干部考核现状及突出表现、认真分析了形成原因,同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具体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通过深入调研,认真思考,我认为,我县在干部考核中存在以下问题:
1.重汇报,轻实绩。在干部考核中,有时因时间紧、任务重,听数字汇报多,注重产值、速度、利税等正面数据,往往忽视了投入、效率、损失等负面数据。没有深入调查通过考核,干部的工作效率提高多少、社会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多少等,有时造成“考核出数字,数字出政绩”的后果。
2.重眼前,轻长远。在干部考核中,很大程度上只重视年度实绩,不自觉忽视了经济发展是否具有连续性、长远性,导致有的干部挖空心思“突击”搞政绩;有的急功近利、寅吃卯粮;有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造成“一个人的成绩、几代人的包袱”,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3.重显绩,轻隐绩。在干部考核中,只重视干部经济的、物质的、有产值等“看得见、拿得出、叫得响”的成绩,很多时候轻视了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组织建设等“不显眼、见效慢”的基础性工作,导致考核工作一手硬、一手软,实一块、虚一块。
4.重静态,轻动态。在考核方法上,偏重于查阅档案资料、听取个人汇报、个别访谈等静态形式,缺少实地调研走访;偏重于临时性、集中性的“快餐式”考核,缺少长期性的、跟踪式的考核机制,造成有时干部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二、原因分析通过深入了解,结合调研发现问题,我认为,当前干部考核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实绩考核不规范。现行的考核,注重考核标准的“普遍性”“统一性”过多,强调考核标准的“特殊性”“差异性”偏少。实绩考核内容没有细化,组织人事部门很难做出同一衡量的尺度;考核评价标准没有量的规定,也难以准确量化,对干部的实绩较难评价;日常考核重视不足,忽视了平时考核和资料积累,干部考核缺乏“功夫下在平时”的韧劲和“经常看、长久看,看经常、看长久”的耐性。
2.知事途径较狭窄。考核与被考核之间没有有机衔接,考核部门未能参与有关重大综合性工作,致使不能全面、深入了解被考核干部工作实际;在个别谈话时,有些谈话对象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存在着不愿讲、不肯讲、讲不透的情况,使干部实绩考核受到影响;干部考核没有结合具体岗位、具体条件、具体环境,没有考虑工作的“差异性”,对干部考核不能“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导致考核有偏差。
3.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制度不接“地气”,根据上级部门考核制度执行多,结合全县实际,制定符合县情的考核内容、程序、方法、要求及相关配套措施少;考核制度不“经常”,干部考核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动态过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工作方方面面,仅靠考核组一两天“算总账”,考核结果是很难没有偏差的;考核结果缺“反馈”,和干部选拔任用等没有明确挂钩,考核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发挥的直接性和互动性不足。
三、完善干部考核体系的几点建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等重要讲话精就是我们完善干部考核工作的行动指南。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这为我们改进和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遵照执行。现结合《条例》精神,我们从解决通过经常性考核“知事”、精准“识人”、知事识人相统一等问题入手,不断增强考核评价的科学性、精准性、实效性。
(一)坚持考在经常,实现全方位多渠道“知事”。考评工作能否“知事”,要回答好“怎么考”问题,关键是加强经常性考核,了解掌握被考核干部的一贯表现,以便作出全面准确评价。一要建立经常性谈话制度,不定期与干部进行谈心谈话,畅通组织与干部的日常联系渠道,了解干部内心世界,给干部向组织敞开心扉的机会,将经常性谈话作为日常考核、近距离考核的重要手段,不能一年考一回或者不考核不谈话、不任职不谈话;二要建立信息报送和分析研判制度,运用干部日常考核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聚焦全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转型、扫黑除恶等重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组织有关责任部门定期报送被考核单位表彰奖励、通报约谈等情况和主要考核指标实时数据,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三要建立工作记实制度,围绕完成重点工作任务和履职尽责情况,形成“成绩清单”和“问题清单”,将其作为日常考核的重要抓手,加强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考核了解,适时进行跟踪考核,了解干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问题、应对重大考验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在考实考准上下功夫,力求全面精准“识人”。考核评价工作重在一个“准”字,也难在一个“准”字,要从考核对象的分类、考核项目的设置等方面着手,不断探索考实考准的方式方法。一要进行科学分类。对主要领导干部和班子成员、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应有不同的考核要求,区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部门区分党政综合、经济管理、社会管理、执法监督等不同类别,正职、副职等不同岗位,进行同类考核、同类比较,更清晰准确地了解班子运行状况和干部履职情况,使评价更有针对性。二要优化考评项目。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重大决策部署,确定考评重点。考评内容要突出政治导向,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要聚焦部门特点与岗位要求,精准选取考核要素,设置体现差异、各有侧重的谈话口径和测评项目,着力提升考评的科学性与精准度,不能千篇一律,一把尺子量到底。三要多方印证考评结果。对领导干部开展的各项考核,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其业绩表现,要加强部门联动,探索多项考核同步组织开展,将年度考核、主要责任指标考评、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干部任前考察与日常了解结合起来,使各项考评结果相互衔接、互为印证,避免相互矛盾、畸轻畸重,确保考核评价全面客观准确。
(三)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实现知事识人相统一。“考”是基础,“用”是关键,考核结果只有真正用起来,才能体现价值、发挥作用,要针对考核结果束之高阁、考用脱节的问题,不断强化结果运用。一要与干部评价相衔接。坚持以事见人、用事看人,看班子履职尽责、看干部担当作为。对领导班子的运行情况、政治表现、领导水平、工作成效、作风建设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工作实绩、工作作风、廉洁自律、行为特征等进行全方位了解,纵横向比较、多角度观察,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干部。通过研判分析,将事落到人的身上,分清工作成绩是谁干出来的、出了问题谁来负责、哪些是班子的问题、哪些是干部的问题、哪些是一把手的问题、哪些是班子副职的问题,避免出现“成绩大家用、问题无人担”现象。二要与干部调整相衔接。根据考评情况,综合提出对班子和干部的调整意见,对那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不适应现职岗位的,群众意见大的,要及时进行组织调整,做到组织有理有据、干部心服口服。通过强化负向约束、责任倒逼,进一步传导压力,有效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问题。三要与干部使用相衔接。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覆盖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地区,要注意通过考核发现一批优秀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将那些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政治坚定的,完成落实重大决策部署、推进重点工作表现突出的,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长期磨炼的干部选出来,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将知事识人的成果体现到干部工作中。
总之,做好干部考核工作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考核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为遵循,进一步发挥干部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激励全县党员干部以更好的状态、更实的作风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为全面建设“开放、繁荣、绿色、文明、幸福”的新柳林提供不竭的动力。
(中共柳林县委组织部王美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