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风藤 > 海风藤主治 > 正文 > 正文

立论文写作,用了这个方法,就能写出说理透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4/1 14:29:35
看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因物而感,因事而思,形成对客观现实的某种看法,会忍不住将它说出来,并找出种种理由,证明它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写的议论文,我们称之为立论文。古今中外,优秀的立论文不乏力作:例如庄周的《道遥游》、荀况的《劝学》、晁错的《论贵粟疏》、胡适的《大宇宙中谈博爱》、陈独秀的《偶像破坏论》、李大钊的《论今》、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朱自清的《论且顾眼前》、茅盾的《谈独立思考》、聂绀弩的《论拍马》、罗曼·罗兰的《论创造》、弗兰西斯·墙根的《论求知》等等,这些名篇,皆都立论鲜明,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辞章晓畅,给人振聋发聩、警醒启示作用。立论文写作,在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找到理由,抓住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选择最佳的论证方式(直接论证或间接论证),使论点与论据紧密相连,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它要求作者要有一定的抽象、概括、综合能力,要具有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严密的思维品质及条分缕析、纵横开合、自如表述的能力。立论的方法有顺藤摘瓜法、层层剥笋法、两面中的法。我们先说顺藤摘瓜法。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辩证让否。……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他意思是,立论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把论点和论据有机统一起来,组织好论据对论点加以论证,让你的观点被人信服。这个论点的论证过程,反映的是某种逻辑推导关系和过程。我们把这种逻辑推导路线看作“藤”,推导出的结论就是“瓜”了。顺藤摘瓜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推导思路去得出结论,只要抓住了这根“藤”(逻辑推导关系),就能摘到这只“瓜”(结论),就能完成了立论文的写作过程。

顺藤摘瓜法,有三种具体的方法:1、归纳法:这是一种“有说服力和简单明了的”,“比较方便和简单易行”(亚里斯多德)的立论方法。即从一件件具体事物出发,归纳出一个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发展演变的规律.得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论点。这种归纳法是顺着具有共性的个别、包含一般的特殊的“藤”中,去摘取其蕴含着普遍意义的论点的“瓜”。也就是说从这些个别、特殊中,去提炼论点,并且用它们来证明论点。我们只要迅速抓住这些富有意义的个别、特殊,井采用定向叙述,就能很快地写出一篇立论文来。例如邓拓先生的《谈骨气》这篇文章,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从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引出对“骨气”德看法:这种“骨气”就是“为了人类进步事业,不怕困难,英勇奋斗,折不弯,压不到,挺得住,吓不倒,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证明中国人有这种骨气,该文接着列举了三个生动有力的例子:一是宋朝末年,元军攻入南宋首都临安,南宋将领文天样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将领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朝多次派人劝降,都被他坚决拒绝,最后被杀害;二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汝为!”穷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终于饿死了;三是闻一多先生为了和平、自由、民主,大声疾呼,痛斥敌人的恐怖,明知特务要暗杀他,却毫不退却,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结果在演讲后惨遭杀害。这三个事例有极强的说服力,经过定向叙述,文章的论点便得到了证明。

2、演绎法:从一般的普遍的原理推导出个别的结论的方法。这种顺藤摘瓜就是顺着一般的普遍的原理这根“藤”,去摘由此而推导出来的新的论点的“瓜”。刘勰说:“明理引乎成辞。”成辞,就是固有的言辞。在立论文的写作中,引用一些经典著作的原话,或者公认的众所周知的科学原理,常常可以快速地推导出令人信服的新论点。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立论方法。如林家箴的《说“勤”》,着重谈了“勤”的重要意义。作者就是采用演绎法来论说自己对“勤”的认识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别引用了中国一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和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业精于勤”、高尔基的“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的“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些中外名人的话,由此推导出自己对于“勤”的思考。因为从这些话中,很容易推导出“勤是一种美德”,勤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只要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船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这些议论,而这些正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新论点。当然,对于演绎出来的新论点,如果再例举事实论据加以论证,就会更加令人信服了。利用名言、公理是快速展开议论的好方法。有篇议论文,有一个分论点是“生活就是真诚与朴素”,作者引用了18世纪一位艺术家说过的“最自然的才是最长久的”这句话,由此引出以下的思考:“我想绿色之所以能如此长久地绵延在我们的文化中,其原因就在这里:它取之于天然的生命,还之于真诚的人生”,由此又展开了对现在那些“忘了追求天真的本色的青少年”的批评,再由此得出“是儿童就该天真,而不必强行堆砌成熟;是青年就该热情,也不必故作伤感的怀旧。生活就是真诚与朴素”的结论。上文是从“最自然的才是最长久的”的一般原理推导出“绿色所以长久是因为它生命的天然和真诚”,再推导出“我们青少年应该追求真诚朴素的人生”这个结论。

3、类比法:从已知特殊事物推论到相类似的特殊事物的论证方法。这种顺藤摘瓜法是顺着富于启发、易于领悟的事理,去摘取与此有相似点的作者所要论证的新论点的“瓜”。这种从个别到个别的推导法,关键在于两者本质属性相似,且有较多的对应点,这样,分析得就越深刻,结论就越可靠,就越能很好地展开议论。生活中可以类比的事物是很多的,稍稍留心井加以思考,就能随手拈来,引出议论。如张首吉的《改一改“惯例”》开头引了《玉堂丛语》中一段记载:明代刘大夏出任广东右布政使时,发现官库中有一笔银子,库吏告诉他,这是上交朝廷赋税的余额,自来不入库帐,历任布政使都将它装入私囊,已成惯例。刘大夏没有被这些垂手可得的银子所动,为了保住“大丈夫”的“名节”,他“遵命库吏将这笔银子入帐,作为官府正式开销”。用这段记载,目的在于快速引出自己要议论的话题。以刘大夏对待“惯例”的态度,与今天我们一些干部借口“惯例”,以权谋私,明索暗取,进行类比,揭露了一些干部的腐败行为。同时,对于今天的某些“惯例”作了深入分析,指出这些“惯例”未必合理,这样的“惯例”钻了国家政策的空子,破坏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污染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灵魂。在此基础上该文又进一步提出了要做到“惯例”不惯,关键要克制私欲,清正做人,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严于解剖,廉洁自律的道理。这样去顺藤摘瓜,很快就推导出自己的新论点。运用顺藤摘瓜法进行立论,关健在于要顺好“藤”。就是说,要沿着最佳的逻辑推导思路,一步一步地展开。无论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还是从个别到个别,中间的推导过程必不可少。这样,才能把道理说清。这个立论过程,有的较简单,有的较复杂,以问题讲清楚为止。如有篇文章,对“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进行了议论。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幸福是人生珍贵感情的深刻体验,是一种个人的感觉。作者运用顺藤摘瓜法,从居里夫妇的一段往事中归纳出这一结论。文中讲了年大雪纷飞的除夕之夜,居里夫人流产了,血崩不止,腹疼如绞,居里冒着风雪背着妻于艰难出门求医,居里夫人忍着剧疼,执意让丈夫放下她搀扶着走,骤然间,两人忽然都感动了,居里说:“此刻我懂了,什么叫幸福。”居里夫人立刻热泪潸然的答道:“此刻我感到幸福。”这个事例叙述完,作者写了以下两段话:在冬夜呼啸的寒风中,在大雪铺地的坎坷路上,一个生命垂危、痛苦不堪的女人说她幸福,我想,那是因为她感觉到了这一点,如果说,痛苦和欢乐只是人生情绪的一种暂时感受;那么,幸福却是人生珍贵感情的深刻体验。我对“幸福”的定义没有研究,也不会再有兴趣去探索。然而,我却相信,一个拥有很多而又让别人羡墓的人,他不一定幸福。一个几无所有而又不起眼的人,他未必就不幸福。幸福不是教条和恩赐,面是一种感觉,我们不应责备别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也无须对别人幸灾乐祸残悲之悯之,因为幸福真是一种个人的感觉——斯时斯地斯人的感觉!以上这两段话就是由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推导过程。这个过程切不可少,它是对事例的进一步分析,旨在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这一事例及蕴含的意义,更快地理解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抓住这个展开开的逻辑过程,就能很好地完成全篇的写作。

请你读下面这篇作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顺藤摘瓜法提炼论点并展开论证的。

从水滴石穿谈起你可曾注意过:房檐滴水会使地下的石板成坑、成孔?小小的水滴竞有如此的神力,细想来,关键就在于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试想如果水滴不是始终如一地往一处滴,而是这儿滴一滴,那儿滴一下,到头来绝不会产生穿石的功效。还有,如果水滴也确实是往一处滴,可是今天两滴,明天三滴,后天不滴了,也不会把石滴穿。由此想到,我们对待事业、学习,也应具有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曾经有一个青年,对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说,他爱文学,也爱科学、音乐和美术,几乎把时间都用上了,这些都是他所喜好的事业,结果收效甚微。法布尔听到这儿,就拿出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透镜一样。”法布尔的话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必须专一,不能贵多嚼不烂,只有把精力放在焦点上,如同水总滴在一个地方一样,日积月累,才能出成果。学习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干什么事都心血来潮,一阵过后就凉了,结果成绩平平。没有恒心,功亏一簧,这是许多人无所作为的共同点。而古来名家,都是立志苦学,坚持不懈,才取得伟大成就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练字非常用劝,利用各种机会随时随地练习,家中的池水都因他日夜习字不辍而变黑,足见他习字用功之极,长年不断,实为难得,终于,他的字被人赞誉为“飘若浮云,娇若惊龙”。这说明了专一和持之以衡是密不可分的。总之,干什么都应该专而恒,只有“锲而不舍”,才能“金石可镂”,水滴石穿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此。

该文作者从房檐滴水使得地下的石板成坑、成孔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领悟了水滴石穿的原因在于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井将此与我们对待事业、学习的态度相类比,顺着水滴石穿这根“藤”,很快摘取了“事业、学习也要专一和持之以恒”这一新论点的“瓜”。但文章到此并没结束。因为这种推导是由物及人,两者不能完全等同,为加强说服力,作者又再次运用顺藤摘瓜法:从昆虫学家法布尔向一个青年传授事业成功的经验的实例中,归纳出“学习必须专一,不能贪多嚼不烂”的道理;再从有些人干什么事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成绩平平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日夜习字不辍而池水变黑,终于成为大书法家的事实,归纳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而作者在举出这一正一反两个事例过程中,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逻辑推导,因此很自然的就会得出“干什么都应该专而恒”的道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fengtenga.com/hftzz/21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海风藤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