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天气由热转凉,其气候特点表现为:空气中湿度减低,而昼夜温差增大。
这时候,容易得哪种疾病?日常又该怎样保养远离“多事之秋”呢?
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
1咽喉炎夏秋之交,空气逐渐变得干燥,温度也逐渐降低。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梨等。
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尽量减少说话。另外,建议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响健康。
2感冒温差加大,容易着凉,着凉后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菌乘虚而入,是感冒的主要诱因。
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室内注意通风。身体健康的人,常用冷水洗洗口鼻,有助于预防感冒。
3胃肠疾病夏秋之交多发胃肠疾病,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饮食以温、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吃冷、硬、烫、辣、黏的食物,戒烟禁酒。
4呼吸道疾病季节变化时,呼吸道防御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防范呼吸道疾病和肺病。
老幼等体弱者需注意锻炼,加强营养,保持轻松心态也很重要,时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
5脑血管疾病寒气与燥邪相结合,使血管收缩,导致脑血管病变增多,容易诱发中风。
特别是中老年人,立秋后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有效的预防脑血管疾病。进餐时防止过饱,以七到八分为宜。
6关节炎时入秋季,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又寒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
有关节炎症病史者,可选食猪蹄炖海风藤、木瓜鸡蛋酒,可祛风通络、化湿止痛,还可用当归、鸡血藤、桂枝、杜仲等煎汤药浴,对防止关节痛发作有积极治疗作用。
7皮肤感染秋季,皮肤易被病源寄生虫和蚊虫叮咬,出现红肿且奇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疹)等。所以,被蚊虫叮咬之后切不可抓搔,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消肿止痒。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由于秋季是干燥缺水的季节,这个时候人体的各项性能都在迅速的发生变化。
这个是去旧更新、恢复以及调节人体性能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夏秋交接之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养生:
1秋天养阴现在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再加上大家生活居住的环境,尤其是频繁生活在钢筋水泥建筑里,离土壤越来越远,吸取的地气不足,会影响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得体内的"阴”相对不足。
春夏养阴如同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而秋冬养阴就比如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
2秋季养生之防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
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首先要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比如跑步,爬山等有氧运动。然而要留意,秋季并不是一个进行高强度锻炼的季节,应循序渐进,以免适得其反
其次就是保持充足的睡眠。中医注重形体和精神的调养,以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有“养阴培元”之效。
睡觉时最好在子时之前,由于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时,此时睡觉,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
3秋天留意防燥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气太强,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容易出现诸多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鼻乃肺之窍,所以鼻干燥在立秋之后尤为常见。
所以要想防秋燥,还要在饮食上多加调理,比如适量的喝淡茶、豆浆等。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品,比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若是肠燥,则需要多食蜂蜜等对润肠有作用的食品。
夏秋之季学会这几招,预防疾病,注意养生,平稳度过“多事之秋”!
往期推荐
晚上9~11点你在干嘛?难怪你一身病!看完醒悟了!免疫力低下者,身体会有5个迹象!出现一个就要小心了!肝不好,人易老!躲开这10大伤肝行为,健康就已经保住了一半!每天清晨喝一碗,调理肠胃又美容,活到80不用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