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应用海洋药物治疗疾病最早的国家之一。历代医药本草典籍,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收载了数以千计以海洋药物为主体的方剂(含食疗方),收录的海洋本草药物有详细记载的达余种。海洋本草的应用与研究积累的大量文献资料,为现代海洋药物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
海南海洋本草是海南海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体现着海南海洋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是新时期挖掘海南海洋资源的富矿之一。
一
什么是海洋本草与海南海洋本草
海洋本草是人们从海洋中发现、提取出来的具有一定药效作用的海洋矿物、海洋动物与植物的统称,是来自海洋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的药物。海洋本草是中国本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医药库的宝藏,它伴随着本草学由微至巨地不断丰富、完善、分化、综合与发展,有着与陆地药物的发现、认识和应用同源同步的规律。中国有着悠久的海洋本草历史。早在夏商时期,《山海经》就有把海洋生物用作药物的记载。到了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对海洋本草的应用更进了一步。经过盛唐与宋代本草学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本草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历代医药典籍《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记载的海洋药物达百余种(参考管华诗、王曙光《中华海洋本草》)。显而易见,海南海洋本草,是指从海南海洋中挖掘出来的具有海南海洋区域特色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的药物。二
早期典籍中海南海洋本草的记载
海草在唐宋之前,中国丰富的历史典籍中就有关于海南海洋本草的记载。早在先秦秦汉时期,《尚书》《尔雅》等文献就已经涉及海洋物产。秦汉之后,南海海域的物产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包括南海海洋动植物的认识也进入了中原人士的视野,从这个角度来说,先秦秦汉以及魏晋时期是海南海洋本草的发轫时期。最早的认识方式是“海赋”。“海赋”是我国古代以海洋为对象写作的一类文学作品,属于辞赋的一种。古人海赋中涉及海洋的地理、气候、动植物、飞鸟等,从中可以发现古人对南海的探索、开发利用情况,也涉及珊瑚、玳瑁、大贝、明月珠、紫贝等海洋物产的描述,如:(东汉)班彪《览海赋》:“朱紫彩烂,明珠夜光。”“明珠”“夜光”分别指明月珠和夜光珠。(三国魏)王粲《游海赋》:“怀珍藏宝,神隐怪匿。或无气而能行,或含血而不食,或有叶而无根,或能飞而无翼。鸟则爰居孔鹄,翡翠鹔鹴,缤纷往来,沈浮翱翔。鱼则横尾曲头,方目偃頟,大者若山陵,小者重钧石,乃有贲蛟大贝,明月夜光,蠵鼊瑇瑁,金质黑章。”文中涉及贲蛟、大贝、明月珠、夜光珠、蠵鼊、瑇瑁等海洋物产。(三国)曹丕《沧海赋》:“于是鼋鼍渐离,泛滥淫游,鸿鸾孔鹄,哀鸣相求,杨鳞濯翼,载沉载浮,仰唼芳芝,俯漱清流,巨鱼横奔,厥势吞舟,尔乃钓大贝,采明珠。”文中涉及大贝、明珠等海洋物产。(晋)木玄虚《海赋》:“尔其为大量也,则南澰朱崖,北洒天墟,东演析木,西薄青徐。经途瀴溟,万万有馀。吐云霓,含龙鱼,隐鲲鳞,潜灵居。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其垠则有天琛水怪,鲛人之室,瑕石诡晖,鳞甲异质。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繁采扬华,万色隐鲜,阳冰不治,阴火潜燃......珊瑚虎珀,群产接连,车渠马瑙,全积如山。鱼则横海之鲸,突杌孤游。”文中涉及珊瑚、砗磲、珍珠、螺蚌、鲸鱼等海洋物产。中国医学历史悠久,医药文献也十分丰富,有些文献详细记载了各种草药的产地,其中记载一部分草药来自南海,从药典中也可见中原社会消费南海海洋物产之一斑。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等)是较早的一部医药典籍,著者不详,后在战乱中失散。南朝陶弘景对其整理时仅存4卷,共保留下种药物,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一些药物来自南海,如龟甲:“生南海池泽。”鮀鱼甲:“生南海池泽。”南朝时人陶弘景(-年,梁国丹阳人)另著有《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是在汉代《神农本草经》基础上又增加魏、晋等医药资料而成,新增药物种,共种,原本已经失散,不过许多内容保留在其他医书文献中,其中也记载一些药物来自南海,如石决明:“生南海”,牡蛎:“又出广州,南海亦如此”等。另外,约形成于汉末由陶弘景所辑的《名医别录》中也记载:石决明“生南海”;龟甲“生南海及湖水中,采无时”;鮀鱼甲“生南海”等。三
唐宋以后典籍中海南海洋本草的记载
唐代时,苏敬等20余人集体编撰《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公元年由官府颁行,这是一部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分为玉石、草木、兽虫鱼、果菜、米谷等类,共21卷,药种,并配有药物图形,其中记载珊瑚:“味甘平,无毒,主宿血,去目中翳——生南海。”紫贝:“形似贝,圆,大二、三寸,出东海及南海上,紫斑而骨白。”龟甲:“生南海池泽及湖水中,采无时”等。唐代也有个人编著的本草,如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等。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一些药物来自南海,如鱼虎:“生南海。”水龟:“出南海,状如龟,长二、三尺,两目在侧旁如鹗。”文鳐鱼:“生南海”等。五代时,中药典籍有李珣《海药本草》,日华子《日华本草》等。李珣字德润,出生于前蜀(—年)梓州(今四川三台),其祖先是波斯人,医药世家。李珣游历过岭南,对南海海洋物产和海道输入的外来药十分熟悉,故著《海药本草》,“海药”是指海外输入的药品,也包括南海盛产的一些药品,如砗磲、珊瑚、牡蛎、石决明、鲛鱼皮、甲香、蛤蚧、珍珠等。《海药本草》记载:牡蛎“按《广州记》云:出南海水中。”鱁鯷:“生南海,无毒。”宋代太祖开宝(—)年间,马志等人在唐代本草基础上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后又重加详定,称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宋代嘉祐年间,官府命掌禹锡等编辑《嘉祜补注神农本草》,简称为《嘉祜补注本草》或《嘉祜本草》,新增药物99种,又令苏颂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21卷,并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加以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另有寇宗奭著《本草衍义》。北宋后期,唐慎微将《嘉祜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成本草、图经合一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此书共31卷,载药种,新增药物余种,该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文献,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记载,玳瑁:“寒,无毒。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大如帽,似龟,甲中有纹。生岭南海畔山水间。”石决明:“生南海。”珊瑚:“生南海。”鱼虎:“生南海。”水龟:“出南海,如龟,长二、三尺,两目在侧旁。”(宋)苏颂《图经》中也记载一些药物来自南海,如牡蛎:“生东海池泽,今海旁皆有之,而南海、闽中及通泰间尤多。”玳瑁:“生岭南山水间,今亦出广南。”石决明:“生南海,今岭南州郡及莱州皆有之。”石蟹:“出南海,今岭南近海州郡皆有之。”珍珠:“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生珠牡(俗谓之珠母)。”珊瑚:“生南海。注云:又从波斯国及师子国来,今广州亦有。”明代屠本畯所著《闽中海错疏》(年)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水产动物志,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年),应同乡余君房之邀写成《闽中海错疏》,全书共分三卷,上、中卷记载福建沿海地区鳞部种,下卷记载甲部90种,共记载多种水产动物(包括少数淡水鱼类)的名称品种、产地及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卷上鳞部包括鲤、黄尾、大姑、金鲤、鳢、鲫、金鲫、乌鱼、金箍、棘鬣、赤鬃、方头、乌颊、鲂、?、鲨、虎鲨、锯鲨、狗鲨、鸟头、胡鲨、鲛鲨、剑鲨、乌鬈、出入鲨、时鲨、帽鲨、黄鲨、吹鲨(鱼辟)、鳉、鲳、斗底鲳、黄蜡樟、鮆、鳜、鲈、鳘、?、拨尾、鮶、草鱼、鲢、红鲢、乌鰡、黄鰡、鲥、鳓、鰶、江鰶、黄炙、石首、黄梅、魿、鱓、土龙、地龙、鳗、状鳗、鳟、鲇、缺虬、海?、?鱼、泥鳅、鳅鱼、田鱂、比目、鲽鲨、过腊。
卷中鳞部包括乌鰂、柔鱼、墨斗、猴染、马鲛、嘉酥鱼、鰮、训鯻、黄雀、青鲛、带鱼、带柳、鱆鱼、石拒、章举、涂婆、?、水母、魟鱼、(鱼党)魟、水盖、斑车、黄貂、弹涂、白颊、涂虱、?鱼、白鳔、丁斑、鲂鲆、溪斑、重唇、叠甲、银鱼、面条、浆鱼、白沫、鰔鱼、钱串、海燕、飞鱼、白鱼、黄鱼、鰦、竹鱼、大面、镜鱼、圆眼、黄乡、黄(鱼墙)、耍鱼、金鲐、寸金、火鱼、绯鱼、白刀、(鱼歴)鱱、白泽、鲭鳃、鳙、鯶、枫叶、琵琶、鹿角、抱石、石伏、靛鱼、土蟀、蛊鲐、蜊、骰鱼、缺鱼、斗潮、虾(虾魁、虾姑、白虾、草虾、梅虾、芦虾、稻虾、对虾、赤尾、涂苗、金钩子、海蜈蚣)、鲮鲤、虾蟆、蟾蜍、大约、雨蛤、石鳞、水鸡、尖嘴蛤、青约、青魻、黄魻。卷下为介部,包括龟、鳖、蟹、毛蟹、金钱蟹、石盐、蟛、螃蜞、虎狮、桀步、海蟳、金蟳、虎蟳、芦禽、涂蜥、蠘、千人擘、蚶、珠蚶、丝蚶、蛤蜊、赤蛤、海红、螂蚍、蜞螂、沙蛤、红栗、文蛤、海蛤、沙虱、红绿、土铫、白蛤、车螯、螯白、蛎房、草鞋蛎、黄蛎、壳菜、沙箭、乌鲶、乌投、江珧柱、蜯、蛤青、蚬、翠翠、海月、石华、石帆、沙筯、泥笋、沙蚕、土钻、龟脚、?、老蜯牙、石磷、石决明、海胆、石榼、寄生、蛏、竹蟶、玉筯蟶、鲎、香螺、钿螺、紫背、鹦鹉螺、泥螺、米螺、田螺、溪螺、黄螺、红螺、蓼螺、梭尾、马蹄螺、指甲、江桡、鸲鹆、花螺、竹螺、油螺、醋螺、莎螺、龙虱等。
据研究,除同物异名外,《闽中海错疏》中记载的鱼类约有80多种,这些水产分别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鲻形目(Mugiliformes)、鳗鲡目(Anguilliformes)、魨形目(Clupeiformes)、魨形目(Tetradontiformes)、鲤形目(Cyprinformes)等20多目以及鲤科(Cyprinidae)、鲳科(Stromateidae)、锯鳐科(Pristidae)、鲻鱼科(Mugilidae)、鲱科(Clupeidae)、鳗鲡科(Anguillidae等40多科。福建海域与南海海域相通,(明)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序言中曰:(闽省地处浙、粤之间)“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浪,其间彼有此无,十有二三耳,记目覩十而四五。”华南渔民在南海捕捞的鱼类大体相似。(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记载:“广南所产多珍奇之物。如珍则明珠、玳瑁。珠落蚌胎,以圆将为贵,以重一钱为宝;玳瑁龟形,截壳为片,贵白胜黑,斑多者非奇,出近海郡。鱼之奇而大者有鲸、鳄、锯、(鱼昔),鲸鱼吹浪成风雨,头角可数百斛,顶上一孔大于瓮;鳄鱼如鲮鲤,四足长数丈,登涯捕人畜食之;(鱼昔)鱼大盈丈,腹有洞,贮水以养其子,左右两洞容四子,子朝出暮入宿,出从口,入从脐;锯鱼长二丈,则口长当十之三左右,齿如铁锯,生于潮、惠为多。其它红螺、白蚬、龟脚、马甲、蚝、鲎等,名品甚多,不可枚计。”(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生在江海的鱼类就有四十余种,其中有鲍鱼、(鱼网)鱼、马膏鲫、黄花鱼、白花鱼、黄皮蚬、鲚鱼、青鳞、鲥鱼、黄鱼、嘉鱼、竹鱼、马伍、贴沙、鲟鱼、笄鱼、鲇鱼、龟鱼、章鱼、石冷鱼、倒挂鱼、凤尾鱼、葵鲤等。(清)李调元曾任广东学政,《然犀志》是他任此职期间写的,成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年),他在序言中曰:“余视学粤东,遍至其地,如广、惠、潮、高、雷、廉、琼,半皆滨海,以故供食馔者惟鱼为先,而其中奇奇怪怪,令人膛目而不下箸者,指不胜屈。”书中分上下两卷,卷上记述了三脚蟾、铜锣槌、虎沙、虾姑、花蠏、石蠏、花螺、指甲蛏、海镜、璅(王吉)、红蠃、(鱼乎)鱼、蒲鱼、章举、乌贼、龙虾、海鳗鲡、比目鱼、沙鱼、鱼虎、海豚、黄颡鱼、鯢鱼、?鱼、鮧鱼、鮠鱼、牛鱼、鲟鱼、鱣鱼、西施舌、江瑶柱、海马、海?、海鹞鱼、鲿鱼、六眸龟、红龟、白龟、封龟、纳龟等,卷下记述了朱鼈、瑇瑁、鹦鹉螺、流螺、海胆、车螯、九孔螺、牡蛎、蚶、石(虫去)、蚬、蛏、水豆芽、蛤、红蟹、翠蟹、膏蟹、毛蟹、石蟹、吊、海狗、海獭、海?、?、翻车鱼、倒挂鱼、鱀鱼、黄鲿鱼、马膏鱼、乌鱼、石首鱼、勒鱼、竹鱼、鱽鱼、鲳鱼、鳊鱼、鳜鱼、鳢鱼、柔鱼、飞鱼、赤鯮鱼、鰅鱼、角鱼、带鱼、鰽白鱼、鳙鱼、(鱼网)鱼、广鱼、舌鱼、(大口)鱼、松鱼、民鱼、鲢鱼、银口鱼等,涉及海淡水的鱼类、贝类、虾、蟹、海兽、龟、鳖等,共90余种,其中海洋鱼类35种,非鱼类海产品41种,非海洋水产品14种。道光《广东通志》卷九八《舆地略·物产五》所载广东海鱼和淡水鱼多种。在长期捕捞过程中,渔民逐渐了解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并创造了不同的鱼类捕捞技术。四
历史新时期海南海洋本草发展的思考
在历史新时期,海南海洋本草作为海南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宝库,应该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海洋中药是我国中药资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防治疾病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目前海洋中药存在资源紧缺、品种混乱、质量下降等问题,海洋中药的发展比较缓慢,制约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组织有关专家,加强海南海洋中药古代文献记载的研究,系统整理出海南的古代海洋本草资源,系统全面采集海洋中药古籍原始文献,构建海洋中药文献数据库。近年来由于海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洋新药用资源被发现,但另外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的海洋中药资源量反而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这也为海洋中药材的品种考证增加了难度。
海南自贸港建设之际,海南方面应该在海洋药物领域有所作为,激发海南海洋的资源优势,唤起海南海洋本草研究的创新力,整合海南科技、卫生、高校中医药类等诸方面的资源,加大产学研究合作发展力度,使海南海洋本草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因此,海南海洋本草资源的挖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应加强南药及海南海洋药物资源的研制开发,逐步成为海南省的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
参考资料:管华诗、王曙光《中华海洋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年。赵全鹏《秦汉之后南海海洋物产向中原的流通方式》,《南海学刊》年第3期。赵全鹏《中国古代海洋珍宝消费与朝贡贸易关系》,《南海学刊》年第1期。
图片来源:海南日报、国际旅游岛商报
编辑:吴丹
海南爱心扶贫网网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fengtenga.com/hftjb/1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