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于百姓来说何其的重要。在饥荒之年,为了粮食大打出手的事情屡见不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万幸的是,袁隆平培育了出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困扰中国十几亿人口已久的粮食问题,让中国人终于不用再忍饥挨饿了。而在古代,也有一个“袁隆平”,因为他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救下了中国三亿多人口,这个人就是有“番薯之父”之称的陈振龙。陈振龙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人,出生在福建长乐县。早年和普通的书生一样,考取功名,后因厌倦科举,弃儒从商。明朝万历年间,陈振龙跟着商队,来到了吕宋岛(即现在的菲律宾)。经过长时间的了解,陈振龙知晓了一种特殊的植物叫做朱薯。这朱薯在吕宋岛上遍地都是,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适应性强,还特别耐旱。得知朱薯这一存在后,陈振龙心想:要是能将这朱薯带回家乡,要是能成功种植,那苦于乡亲们的吃饭问题不就解决了?可将朱薯带回福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由于吕宋岛在当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这朱薯也正是来自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者从美洲带来的。可西班牙人并不打算将这朱薯外传,并且明令禁止朱薯的外传,还布置了严格的海关检查。为了更好地将这朱薯偷运回家乡,也为了能在家乡更好地种植朱薯,陈振龙毅然决然的留下来,和当地人学习有关朱薯栽培的技术和注意事项。西班牙的海关检查很严格,整个朱薯带回显得格外的不现实。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陈振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调查,终于想到了解决办法。原来这朱薯只要一根朱薯藤就可以种植,若根据朱薯的这一特性,将朱薯藤混在了用于捆绑货物的麻绳之中,又打湿了麻绳,使得朱薯藤不会枯死,那就有机会将朱薯藤运回福建。年,恰巧一只中国的商船来到吕宋岛经商,陈振龙便通过以上的方法,成功的瞒过了来自西班牙的层层严查,将这朱薯藤成功的带到中国的商船上。为了避免被西班牙人发现,他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将这朱薯藤带回了家乡——福建福州长乐县。他先在自家地里进行了试种,不出意外,朱薯成功地在陈振龙家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有很好的收成。于是,他通过一根根的朱薯藤,将朱薯推广到了整个长乐县,家家户户都开始种起这朱薯。第二年,福建大旱,粮食少收。但长乐县因为种植朱薯没有断粮,也没有造成饥荒。陈振龙借此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说靠种植朱薯就可以解决当前少粮的燃眉之急。金学曾看到长乐县的成功,立刻应允陈振龙在福建开展试种。果不其然,这试种非常成功,朱薯不但耐住了这大旱,还有很好的收成。看到这满满的收成,金学曾看到了希望,马上下令采纳其方案,朱薯从此开始在福建进行推广种植。朱薯,作为这饥荒之下的唯一稻草,成功的让福建的百姓度过了这饥荒之年。面对这让自己不用再饿肚子的朱薯,百姓给它取了个宝贵的名字叫“金薯”,这不仅是因为朱薯内部为金色,也因为在缺少粮食的情况下,朱薯的高产显得弥足珍贵。后来朱薯经过商业传播,被带到广东,浙江,山东等地。因为朱薯来自外藩之地,所以有些地方也称朱薯为番薯。根据有关记载,清朝初期的时候,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种植番薯。等到了乾隆年间,番薯以及其栽培方式,都被推广到全国的各个省。由于番薯的普及,粮食问题得到了解决,人口也随着增长。从起初明末的一亿人,涨到康乾盛世时的超四亿人,这般近三倍的人口增长,番薯的引进绝对是功不可没。不夸张的讲,这小小的番薯养活了这增长的三亿多人口。“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句来自千年前的话语,至今看来仍充满朴实无华的真理。若是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怎会有如今这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怎有如今的和平时光。古有陈振龙,今有袁隆平,他们凭借着一己之力解决了几亿,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应该感谢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他们。不能忘记他们所作出的努力、冒出的风险,也不能忘记那些吃不起饭的日子,更不能因为现在粮食的富裕而浪费食物。我们应该将他们的功绩牢记于心,向他们看齐,成为与国家与社会有用的人。参考资料:《甘薯之父——陈振龙》《朱子家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fengtenga.com/hftjb/19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