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湿病的“虚、邪、瘀”病因病机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黄帝内经》痹病发病理论为后世医家防治痹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亦为许多后世医家所推崇,但娄老在临床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发现,虚(气、血、精、津液等物质的不足及脏腑功能失调,邪(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瘀(瘀血、痰浊、气郁)三者在风湿病的发病病因、发病机制中有者密切的内部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缺一不可。据此,娄老提出了风湿病的“虚、邪、瘀”病因病机理论。虚即正气亏虚,是风湿病发病的重要条件,内在因素。娄老认为,正气亏虚对痹病的发展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发病初期,体质相对较好,正气不太虚弱,通过正规治疗或调护,身体可以鼓邪外出,治疗效果较好,并且不容易复发。如果疾病缠绵不愈或者用损伤正气的药物过多,使体质更差,则治疗难度加大,甚至出现肢体废萎不用,关节变形。邪即邪气,是痹病发病的外在因素,“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起居不慎或冒雨涉水,久居湿地,风寒湿热燥等侵袭,或七情过激、饮食失调等内生五邪,使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外邪在发病中起到主导作用,如汗后当风、夜间露宿、久居潮湿等,即使身体强壮之人有时也可发病。瘀即瘀血,是病理性产物,同时又可作为病因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脉络痹阻不通,而致痹。气滞血瘀的原因可由外伤、感受外邪、七情内伤、饮食失调、劳逸过度等,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停聚局部,气血郁滞,筋脉肌肉失于荣养,抗御外邪能力下降,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加重脉络痹阻。二虚、邪、瘀辩证针对虚、邪、瘀的病机,娄老把风湿病辨证分为正虚候、邪实候、瘀血候,提出“扶正”“祛邪”“疏通气血”的治疗原则。使得风湿病辨证化繁为简,辨证时能够轻松的把握风湿病的病因病机,组方用药得心应手,不失法度,便于操作,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正虚候是由于发病时间长,病情反复发作,或者患者合并有其他的慢性病,或者先天体质弱等,辨证时候以正气亏虚为主,寒热为次。治疗应用扶助正气的方法,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补气养血、健脾养胃、滋补肝肾等,适用于正气不足,疾病迁延难愈,及妇女产后受风的“血痹”证,娄老经验方黄芪桂枝青藤汤,方药:黄芪20g,白术15g,当归15g,白芍15g,桂枝9g,青风藤30g。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在治疗风湿病中,要特别重视健脾补肾、益气养血,选用熟地黄、制首乌、茯苓、白术等。
邪实候是由于邪气较盛,导致经络痹阻。常见于痹病的早期或者中期,患者的正气相对亏虚不太明显,而邪气又较盛,治疗以祛邪为主,临床上辨证以寒热辨证为主。热盛者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选用娄老自拟方清痹汤,药用忍冬藤30g,败酱草30g,土茯苓30g,络石藤18g,青风藤30g,老鹳草30g,丹参20g,香附15g。寒盛者温经散寒祛风通络,选用娄老自拟方顽痹寒痛饮,药用桂枝15g,制川乌、制草乌各9g,老鹳草30g,络石藤30g,黄芪30g,当归20g,丹参30g,鸡血藤30g,醋元胡20g,甘草10g。湿胜者加薏苡仁、萆薢,风胜者加防风、海风藤。瘀血候是瘀血痹阻的证候。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娄老经验方化瘀通痹汤,药用当归30g,丹参30g,鸡血藤30g,桃仁9g,红花9g,制乳香、制没药各6g,炮山甲3g,香附15g,茯苓15g,白术15g,陈皮12g,甘草9g。娄老指出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扶正、祛邪、疏通气血”三法,邪或瘀血重者要先祛邪、活血化瘀以治标,若正气亏虚较明显而邪实不重者先扶助正气,选药时尽可能选用扶助正气而不碍邪、或者祛邪不伤正气的药物,如丹参既能活血化瘀以祛邪、又能养血以扶正,桑寄生既能补肾以扶正、又能通络走四肢以祛邪。编辑:张翼云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