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风藤 > 海风藤归经 > 正文 > 正文

百家争鸣话上海从ldquo工r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4/26 11:15:20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我出身理工,但喜读史书,又因从事旅游文化工作半辈子,对于上海古今水系,还喜欢从“人情”分析“风土”。近日开卷之余,发现上海之起源,几乎没人注意到一个“工”字形水道的重大意义。于是我借新版《上海市旅游地图》为“时空座标”,手绘了两幅示意图。

百家争鸣话上海

左:上海河道水系与文化起源

右:唐宋元上海水系示意图

历史遐想:从“渔村”到“酒镇”

许多书写上海历史,说上海之“根”,开笔就是崧泽文化,随后云间“二陆”……平心而论,正如北京猿人并非中国人的老祖宗(因为北京猿人仅仅存留了人类进化的阶段性物证,却与后来的中国人没有丝毫传承关系);崧泽在青浦,二陆华亭(今松江)人,与上海固然牵丝扳藤搭到点边,可直接的缘渊呢,还真没有。要真正溯上海之“源”,究上海之“本”,还是要从本土本地阿拉“上海”说起。

常听人说,上海的“老早之”,是个小渔村。真的是吗?您可曾想过,中国杭州湾以北,全是泥沙海岸(杭州湾以南大多基岩海岸),渔业资源匮乏。上海若是渔村,能养得活几许人?把渔村说成上海之滥觞,多半误会于上海的简称“沪”,来自地名“沪渎”。而“沪”字,则由于一种捕鱼设施名“扈”——“插竹列于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即没,潮落即出,鱼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云扈”。这样简单的“发明”,靠海水落潮,沙滩捡鱼,能拾到几条?况且,城市的简称,与其本源未必有关,如我祖籍宁波,简称“甬”,却不知故乡从前有没有出名的悬钟,或是特产什么木桶;又如深圳,简称“鹏”,我问过久居鹏城的朋友,从没见到过什么大鸟;上海虽然简称“沪”,渔业一向不发达,说上海的前身是渔村,未免独断。

也有的书,主张上海以前是酒乡、酒镇,理由是大约距今年前的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华亭县往所辖上海浦西岸,今十六铺码头一带,派出了一个征收酒税的“上海务”——榷酤(酒业专卖)的纳税点。因为那儿喝酒消费的人渐多,给见钱眼开的县太爷盯上了,于是,便有了上海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那么,凭此能不能说上海的嚆矢是酒乡、酒镇呢?也难。盖酿好酒至少要黍稻、曲蘖、水泉三佳,上海有吗?历史上还真没有,就算“七宝大曲”是地方名酒,也只创始于年,更遑论上海古代是“酒乡”“酒镇”。

七宝大曲

不是渔村,不是酒乡,那上海的前身,“源”溯何处,“本”在哪里?简单说,上海的起步是港口城镇。

何以见得?试问,十六铺那儿喝酒卖酒的人,怎么会多起来的?船来得多,生意交往多起来,自然少不得要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全世界绝大多数城市,其起源都不外乎“因水聚人——因人成市(集贸)——因市建城”。上海浦西岸边,聚的人多了,商品交易频繁,船来船往热闹,港口城镇上海,也就这么自然萌生了。于是北宋神宗熙宁七年(),原下辖只有一个青龙镇的华亭县,在上海浦西岸边,遂“添”置了一座新镇——上海镇。

上海镇既立,人口渐多,集市贸易日益发展,商贾蚁聚愈聚愈众。于是,南宋末年,绍熙四年至咸淳三年(—)间,“榷酤务”改为“市舶务”(相当于海关),不光征收酒税,还广收对外贸易的商业税。

转眼到了元代,至元十四年(),忽必烈在攻取浙、闽等地后,即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澉浦(今属浙江海盐)四处,设立市舶司;后又陆续添设广州、温州、杭州三处。当时全国共设七个市舶司,上海已从名不见经传的滨海集镇,一跃成了全国航运、贸易七大中心之一。

按照元代规定,江淮以南,三万户以上设县,彼时的上海镇附近已有居民超过六万户。就在上海市舶司开张之后十几年,距今大约年,朝廷正式批准设立“上海县”,治所就在上海镇。自此,上海成为“郡县制”国家的基本行政单位。

顺便说说上海建县的年份,通常有、、三说。我参考专家论证,认为:从江浙行省治所杭州到大都(今北京),迢迢千里,公文往返,谈何容易?官府办事,又多拖沓,建县不是打仗,无甚急头。差不多年,江浙行省向朝廷递呈申请报告;年元世祖忽必烈批准,析华亭县东北五个乡,设上海县。县令到任后,装修衙门,物色丞、尉、吏、掾,够忙一阵子;年,正式挂牌办公。那么,到底哪一年为建县年份呢?就如创办什么企业,打报告——获批文——开张大吉;又如男女结婚,订婚——领证——办酒,若干年以后要庆祝,您说哪一天是纪念日?依此类推,我比较主张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江浙行省拿到批文,算上海建县,年,正好是周年。

后来居上:从青龙镇到上海镇

上海地名,“本源”于吴淞江南侧的支流上海浦,这似乎人所共知。但作为太湖的主要泄水道,吴淞江绵长多公里,支流多着呢,为什么偏偏“尘埃落定”于上海,再经历年的持续发展,明清时期就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今天更成为超一流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是从北宋设“上海务”()开始“发”起来的,距今约年。在这之前,今上海行政区余平方公里范围内,最繁华的所在,是吴淞江稍上游南侧另一条支流青龙港边的港口城镇——也是华亭县唯一的镇——青龙镇,传说因孙权在那儿打造过青龙战舰而得名。“海舶辐辏,风樯浪楫……百货交集”。其位置,约是今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全国多个市镇中,商税万贯以上的只有10个(全国“十强”),青龙镇名列第五;在经济发达的两浙路(大致今浙江、苏南、上海地区)17个镇中,青龙镇雄居于首位,体量是排在第二位的越州(今绍兴)曹娥镇的3倍多。

那么,如此繁华的一个青龙大镇,为什么会衰退,进而“移师东进”,崛起另一个“工”字形水道的上海镇了呢?

众所周知,航运靠水道,水道怕淤浅。一般说来,像这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河道,淤浅主要产生于两种原因。一是潮汐,它对于江河的泄水排沙,是不利因素,尤其当上游来水量小,水速缓慢时,泥沙更容易沉积;二是当地农人,发现这沼泽湿地适宜种植菱角、茨菇、荸荠、莲藕,以及肥嫩的茭白,思乡的莼菜……正是这两个原因,大概从唐末五代开始,经两宋,吴淞江的中下游淤浅日见严重。

南宋以后,由于从大江大海载商品来贸易的船舶,越来越难抵达青龙港,于是改泊于稍下游的上海浦去了。渐渐地,就在距今大约年时,青龙镇“无可奈何花落去”,上海镇开始“气吞万里如虎”。

比较青龙镇与上海镇,可以发现,两者河道态势,市镇位置,都极其相似。这里的河道,明显呈现出一个“工”字形格局。它们之所以会先后成为古今上海地区“最”繁华的所在,奥妙就在这“工”字形水道的格局里。

上善若水:“工”字水道与上海精神

由上海正史可见,古太湖有三条主要泄水渠道,东北娄江,东面松江,东南东江。后来,娄江式微,可忽略不计;主要靠松江,元代改名吴淞江,整个水系,我姑且概称为“吴淞江”;其次东江,整个水系,后以黄浦江为主,我姑且概称为“黄浦江”。

今日黄浦江

吴淞江泄水的终极,在吴淞口,那是一个好地方。第一好处是运输便利;第二好处是距离上海老城厢几十公里,不远不近,远了不利海运,太近的话,海潮倒灌,饮水即苦咸。

从“工”字形河道考量上海浦,马上就发现,这个上海浦,堪称得天独厚。“工”字上面一横的吴淞江,若是往左,上游直通苏南地区的名城如苏州、无锡、常州,再远点即镇江、南京,那可是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近千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劲的区域。

还是这一横,若是往右,再向东北延伸过去,是吴淞口,出吴淞口,便是长江。又可兵分两路,各自东西,西是溯江而上至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物资最丰富,粮、油、棉重要产地;再远,深入华夏腹地,“湖广熟,天下足”,直抵重庆、成都,“田肥美,民殷富……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若东出长江口,即被东海拥入怀抱。这里是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腰,往东有韩国、日本,往南达南洋、西洋……那就是面向世界、通往欧、美、亚、非、大洋洲的海外贸易。

“工”字下面的一横,是黄浦江,往右,杭州湾—东海;往左,上游通往浙北,先后接连三座名城——嘉兴、湖州、杭州。杭嘉湖平原乃中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水网稠密,江河湖汊,自六朝以来,杭嘉湖就一直是中国朝廷和军队用粮的主要来源。尤其是茶叶和丝绸,从栽茶植桑,养蚕煮茧,到加工成绫罗产品,琳琅满目,远销中外。

最妙的是,苏南“长三角”,浙北杭嘉湖,都连接着南北大运河,沟通中国五大水系。可见上海这个“工”字形水道,身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锦绣丛中,诚如一副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可见,上海的前世今生,就是港口城镇。这天造地设的港口城镇,足以佐证先有“上善若水”的“水”,然后方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精神。

(本文作者系国家首批高级导游,《咬文嚼字》特约审校。)

end.

制作:王哲审核:冯晔签发:吴一峻

本文选自年第6期《上海滩》

来源:上海滩杂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fengtenga.com/hftgj/1887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海风藤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