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风藤 > 海风藤鉴别 > 正文 > 正文

藤面古典椅座几经质变,新工艺赋能软屉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2/1 12:01:39
得了白癜风好治疗吗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7157873.html
古典家具的椅座,有利用棕、藤、线绳编制而成的坐面,一般采用木材和藤皮材相结合的方式。椅面多用宽度为2~3毫米的细藤皮编织成的各种图案,藤上先绷上棕绳以增其牢固度。它们极富弹性、韧性和良好的透气性,尤其到了夏天,红木硬椅如此舒适、清爽,让人依恋上这门编织工艺的神奇。藤席指间文化:从旧家具中找寻残存的“编织程序”中国传统家具在宋朝之前就已使用藤席作为床、榻、椅的软屉,当时已能编织出水波文饰的屉面。藤屉的透气、舒适、平滑、美观是床、榻、椅的最佳选择,也是中国传统家具最重要的原创特色。中国千年的家具史从未舍弃对藤屉的喜爱。唯独到了清朝,满人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与生活习惯,使中国传统家具由简洁、典雅以人为本的风格,逐步转化成繁缛、厚重、重装饰的局面。家具中的藤编工艺也在这一风格的变化中逐渐消失,至清晚期只剩下席面下托板的压席硬屉,藤面的透气性和舒适性从此荡然无存。20世纪80年代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唤起了国人对民族家具文化的觉醒,也掀起了觅旧制新的中国古典家具的“怀旧热”,然而至关重要的藤编工艺,在当时并没有重返江湖。倒是旧家具上拆下的残破藤席成了古玩市场昂贵的宠儿,人们从残缺不全的断藤烂线中,寻找着昔日的编织文化,以及昔日工匠指尖的韵律。据古典家居手工艺人介绍,从明代旧床、旧椅上拆下的残席,可略见当时藤席文饰的编织程序已有较完整的设计图案,例如首先设计出最简单的箩底方图案,当时手艺人还在编藤过程中不断完善工具,总结经验,包括研究藤的厚薄、宽窄不一是否会影响到编织密度,加大频繁使用的承压力。还有棕线的固定,若在边框孔眼前叠交,形成高低不平的交叉,使藤面形成凹凸不平的边缘,高出部位在使用过程中,易受磨损,藤丝易断。藤编“焕颜升级”:高强度、高密度、耐压力贯穿每一根藤线设计有文化内涵、编织高强度长寿的藤屉,成了现代红木家具制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与传承要求。数百年的沧桑使老藤失去了应有的强度和华丽,寻找新的藤丝,编织新的辉煌,成了当务之急。通过长时间的专研,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能配“千里马”的印尼极品级玛瑙藤丝和白毫棕线。玛瑙藤天然釉质层耐磨性、硬度以及同等单位面积下的纤维塑性、强度均超过紫檀,所以明代的藤屉至今也有完好无损的。“藤编是一项极费工时的工作,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高质量的原材料,是完美长寿的关键。”业内人士沧凌堂红木家具总经理梁伟称,编织前,工人对每一根藤丝的每一段都须进行仔细认真检查,有厚薄不均、宽窄不一、斑点瑕疵、色差明显者均要剔除。首先,棕线多股斜拉打底,圈椅类可用单层,床榻用双层棕屉。棕线的质量,拉线的方向,每根棕线应力是否均衡与使用寿命有密切的关系。手工操作时,要有娴熟的手法和丰富的经验,棕线拉的太紧容易框破线断,拉的太松,对藤面的承托力不够,藤面受压后,拉伸超过承受极限,藤面易损坏。其次,编织过程中,要一根一根的拉直、拉靠、拉紧,越紧密,强度越高,编织难度也越大,如有折断一定要不厌其烦,换上完整的藤丝,切不可镶接。还有一条手艺定律,为了避免棕线在边框孔眼处重叠,造成高低不平。一般需要工人在孔的线道上开槽,让重叠的棕线落进槽里,使棕屉平整。“安装压条过去的做法,都用木钉的方法,不美观,易松动。我们采用边框开槽,每一根压条用预应力方法镶入,无缝、无钉、美观、牢固,这是一项结构创新。”梁伟称,为了延长藤屉的使用寿命,要不怕麻烦,不惜代价,把追求完美贯穿于整个工艺过程。“要创新发展,比我们的前人做的更好。”通讯员马晓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周海燕来源:紫牛新闻本文来源:紫牛新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fengtenga.com/hftjb/206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海风藤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